作者: 沈春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5-19
选择字号:
开放:从线下到线上

 
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为天文爱好者讲述UFO事件。
 


小朋友在翻阅空间应用中心“天宫一号”高光谱成像仪典型应用成果。

 


小朋友和深圳先进院的机器人比赛。
 
■本报记者 沈春蕾
 
“中科院是国立科研机构,能随便让人参观吗?”记者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疑问。其实,中科院大多科研机构是可以通过预约的形式,接待外界来访者。
 
除此之外,中科院各科研机构都有自己的门户网站,大部分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站获取,一些科研机构还专门设置了科普宣传的子网站,可以让普通公众更直观地了解这些机构从事的科学研究。
 
恰逢中科院第十届公众开放日,中科院网络科普教育中心主任、中科院网络科普联盟秘书长肖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如今的互联网不仅让科技走入千家万户,还揭开了中科院神秘的面纱,让人人都可以亲近之。”
 
中国科普博览网站不同于其他科研机构的主页,这个网站的特色是科普。
 
成立之初的中国科普博览是国内最早以虚拟博物馆形式系统传播科学知识的网站,经过多年的发展,中科院各科研机构的研究内容和成果通过虚拟博物馆、虚拟实践中心、图文专题、网络直播、在线访谈、三维可视化等多种信息化手段不间断地面向社会传播,成为中科院网络化科学传播的平台,受到网友的欢迎和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如今,中国科普博览网站基本涵盖了大多数自然科学内容,形成中英文100多家虚拟博物馆。随着移动应用技术的发展,这个平台还增加了SELF公益演讲、科学新语林科普沙龙和信息千里眼公众科学等多项与公众互动的栏目。
 
肖云向记者介绍,通过网络,人们能在北京看到雅安熊猫基地的状况、青海湖的鸟类,还能看到国家重点实验室里的一举一动。网络给公众呈现了一座没有围墙的中科院。
 
“中科院是一座神秘的科研殿堂,很多研究我们这辈子都不会明白。”
 
从事科普工作多年,肖云一直在努力通过网络内容让更多人了解中科院,他发现科学家们耳熟能详的术语对普通的大众来说比较难于理解,需要深入、可信的解读,因此他希望公众能在中国科普博览网站平台上通过图片、视频甚至互动交流的形式,更多地了解科学。
 
与此同时,各研究所也利用自己的站点进行科普宣传,比如由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主办的天之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办的化石网、国家授时中心主办的时间科普等科普类网站,均以简单易懂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公众传播科学。
 
另外,还有一些科研人员亲自上阵,以科研或者科考日记的形式,通过自己的博客或者科研机构的网站,记录一段鲜为人知的科研经历。比如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标本馆的主页上,就有多位科研人员撰写的科考日记,图文并茂,让人身临其境。
 
科普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随着新技术的广泛推广,也为科普工作构建了便捷的桥梁。
 
近年来,以中国科普博览为首的科普类网站开始借助云服务理念和技术,集成中科院特色、高端科普资源,架起“科技海”用户与“公众海”用户便捷交流互动的渠道。
 
然而光有技术却无行动,科普也难落到实处。
 
肖云指出,中科院的公众开放日对科普的宣传既集中也短暂,因此还需要后续的线上和线下活动的同时跟进。今年是中科院第十届公众开放日,回顾这些年来的公众开放日,各研究所的效果不一。
 
肖云表示,有些平时重视科普工作的研究所不仅这一周的活动精彩纷呈,全年的科普活动安排早已部署上线。
 
当然,科普工作既与科研机构的重视程度有关,也与各单位自身的科研方向有关,比如自然类的科普要比理工类好操作实施。
 
《中国科学报》 (2014-05-19 第8版 平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家发现罕见掩食脉冲星 企鹅粪便是南极气候“隐形调节器”
全球变暖少于1.5°C,海平面也会上升 地球冰箱爆表!专家:警惕成发展最短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