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平
在首次将南海诸岛同大陆以相同比例尺展示,全景描绘我国海陆疆域的新版竖式地图中,中国的疆域不再是一只“雄鸡”,而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是熊熊燃烧的火焰;由渤海、黄海经台湾以东海域至南沙群岛曾母暗沙,再延伸到海南至北部湾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则是这把火炬的托盘和把手。
“海洋是我们宝贵的蓝色国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再次让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国土特别是海洋作为国之重器的神圣与深远意义。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历史的发展已经印证了这样的规律。许多国家都曾走过因海而兴、依海而强的道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崛起都是如此。
中国自身的兴衰荣辱同样与海洋密切相关。“大海吞东南,横岭隔地维。百国共臻奏,珍奇献京师。”一千多年前,盛唐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一片繁荣景象。郑和下西洋更是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然而,到了近代,我们遍尝重陆轻海、闭关锁国的苦果。列强的坚船利炮屡屡自海上而来,让中华民族饱受屈辱。
幸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余年后,中国已从一个封闭的大陆国家变成海运国家,海洋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通衢大道。中国的利益已扩展至全球各个角落,遍及深海大洋。
走向海洋,拥抱深蓝。对中国来说,这已然是迟到的觉悟,再也容不得迟疑。海洋的地位和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如此密切相关。国家战略空间的拓展需要海洋来实现,改革开放的经济格局需要海上通道的安全来保障,东部沿海地区的继续率先发展需要海洋的支持。今天,海洋已成为中国的命脉。
对于未知海洋的探索和蓝色命脉的掌控,从最近发生的搜寻失联航班MH370的全球行动中,不难发现许多颇具深意的事件和意向。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再次得以彰显:仍在持续的搜索行动中,中国倾尽全力,投入的搜救力量占总搜救能力的一半以上,中国还动用了包括卫星、舰船和飞机在内的先进技术装备。为营救自己的国民,哪怕仅剩下一丝希望,哪怕被他国别有用心地歪曲成“妨碍了搜救行动”,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任何时候都将不遗余力地维护遍布全球的本国公民的利益,无论他们身处何方。
然而,毋庸讳言,由于过去对海洋的重视和投入不够,与传统的海洋强国相比,我国的海洋科技在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这意味着我国需要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不断推进海洋强国的建设进程。
经略海洋,是全球各国的一致选择。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随着人口的膨胀、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污染,世界各国都把海洋作为扩展生存空间的重要方向,海洋经济也成为各国培植的新增长点。
在我国,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中国海洋战略的集中阐述,背后蕴藏着对于国力支撑与国家主权的强烈自信。
建设海洋强国,意味着一个国家拥有强大的探索认知海洋、科学开发利用海洋和综合管控海洋的综合实力。而构成该综合实力的基础是科技实力。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和高科技领域的发展,让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不断加深,科技的进步正引领着一个开发海洋的新时代。
当前,基础海洋科学、应用海洋科学、海洋高新技术不断取得重大进步,并正在形成包括研究生命起源、地球起源、全球气候变化规律等在内的“海洋大科学”。而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深海矿产资源勘探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深潜器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以及高端船舶设计和制造技术等引人注目的海洋新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将使人类在21世纪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理想变为现实。
科学为桨,劈波斩浪。海洋领域属国家战略必争领域,具有长远性、风险大、技术难度高的特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要求,“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中国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联合优势科研力量协同攻关;同时聚焦未来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开辟新方向,创造新知识,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作为科技“国家队”,长期以来,中国科学院涉海研究机构一直发挥着国家海洋科技领域重大任务主要发起者和承担者的作用。近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建设、管理和运行的“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从青岛启航。“科学”号的处女航不仅仅在于完成一系列科学研究任务,还标志着以中科院为主构建的近海观测研究网络等大型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形成,同时通过联合大学、企业开展综合交叉前沿研究,将在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中发挥引领作用。
我们期待着,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蓝色“中国梦”渐行渐近,而海洋也为点亮世界的“火炬”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
《中国科学报》 (2014-04-21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