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0-24
选择字号:
科技博览

 

研究发现影响运动天赋的大脑物质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说,髓鞘可能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类的运动天赋。髓鞘是包裹在神经元轴突外的一层脂类膜结构,为高等脊椎动物所特有。研究者制作了一种复杂的轮子,把小鼠奔跑时踩踏的横向辐条按一定规律抽走一些。一开始小鼠不会在这种复杂的轮子上跑,但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后,它们就掌握了新的踩轮技能,其在复杂轮子上跑的速度和在正常轮子上跑的速度就没有差别了。在比较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方法,阻断另外一些小鼠的大脑中生成新髓鞘,这些小鼠就丧失了类似的学习能力。在下一阶段研究中,研究人员计划验证髓鞘在其他学习认知过程中是否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他们还致力于揭示髓鞘病变与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如早老性痴呆症)之间的关系。

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蛋白质被发现

日本京都大学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发现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时被免疫细胞错误攻击的蛋白质,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预防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方法。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T细胞会将人体的正常物质错误地视为病原体并引发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关节和周边骨骼功能受到破坏,出现畸形。研究人员对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鼠进行研究后发现,实验鼠血液中被T细胞召集而来攻击异物的抗体只与一种名为“RPL23A”(核糖体蛋白L23A)的蛋白质结合。此后,研究人员对374名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其中有64人(约占17%)体内存在针对“RPL23A”蛋白质的错误免疫反应。还有研究显示,“RPL23A”蛋白质参与体内一些必要物质的合成。京都大学研究人员认为,“RPL23A”蛋白质尽管本身没有“过错”,但它可能是引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导火索。研究小组指出,由于一些T细胞敌视“RPL23A”蛋白质,因此如能去除这部分T细胞或者减弱其功能,就有望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美X-37B飞行器结束任务返回地球

为美国军方执行第三次试飞任务的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在结束22个月的太空飞行后返回地球。这是该飞行器迄今耗时最长的“秘密任务”。这是该飞行器执行的第三次试飞任务。美国空军方面说,此次任务是为空军测试“稳定、可重复使用的无人驾驶空天测试平台”而进行的。X-37B的第四次任务计划于2015年实施。与此前任务相似,空军方面没有公布X-37B飞行器的具体任务。但美国媒体猜测说,该飞行器可能是一种新型太空武器,上面可能搭载间谍卫星使用的传感器,其任务可能包括在太空测试这些设备,或可能执行监控其他国家卫星等任务。X-37B飞行器由波音公司制造,外形与航天飞机类似,但体积只有航天飞机的四分之一左右,机体长8.8米,翼展4.5米,重5吨,往返于太空和地面之间,无人驾驶,可自行返航,可重复使用。

阿丽亚娜火箭成功发射两颗通信卫星

近日,一枚阿丽亚娜5型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成功,将两颗通信卫星送入轨道。这枚火箭载有美国国际通信卫星集团的Intelsat-30卫星和阿根廷卫星运营商ARSAT公司的ARSAT-1卫星,它们分别在发射28分钟和34分钟后成功与火箭分离,进入目标轨道。Intelsat-30卫星是阿丽亚娜公司为美国国际通信卫星集团发射的第54颗卫星,由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制造,重约6.3吨,可提供C波段和Ku波段服务,将用于向拉丁美洲地区用户提供通信、电视直播和数据服务,预期工作寿命15年。ARSAT-1卫星是阿根廷设计制造的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重约3吨,携带24个Ku波段转发器,将为该国及周边国家提供电视直播、网络连接、数据传输和IP电话服务,预期工作寿命15年。这颗卫星在转移轨道内飞行时由阿根廷国家通信公司INVAP的团队在地面站操控。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阿根廷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拥有自行设计制造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

植物体内也有“信息通道”

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人员报告说,如果植物一部分根周围的养分不足,觉得“饥饿”了,就会通知其他部分的根抓紧吸收养分,从而使植物整体获得充足养分。该研究小组通过分析植物拟南芥的基因,发现在拟南芥根部,有一种被称为“CEP”的肽类激素分子,而在拟南芥的叶片中,则存在着“CEP”的受体。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拟南芥根部感觉到氮特别少,出现“饥饿感”,“CEP”激素的表达就会随之急剧上升,并通过植物体内的导管传递给地上部分的叶片,叶片中的“CEP”受体接收了“CEP激素”后,就会向整个植株发出“缺氮”的信号,这种信号传递到根部,促使周围环境中尚存留着氮的根更好发挥作用,加紧吸收硝酸离子中的氮,从而弥补因一部分根的“氮饥饿”导致的养分不足。研究人员说,所有植物都应该具备这种适应氮环境变化的巧妙机制。

全球9月创史上最热纪录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说,今年9月是地球自1880年有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9月,这也使得今年有可能成为史上最热年份。今年9月,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综合平均气温达到15.72摄氏度,比20世纪同期的平均值高出0.72摄氏度,这是有气温记录的135年来最高值。数据显示,今年9月,除了俄罗斯中部、加拿大东部和北部一些地区、纳米比亚小部分地区,全球绝大多数地区的温度都显著高于20世纪同期平均值,其中非洲西北部大部分地区、南美东南部沿海地区、澳大利亚西南部地区、中东部分地区、东南亚地区都创同期最高气温纪录。今年前9个月的地球平均气温与1998年同期持平,比20世纪14.1摄氏度的平均值高出0.68摄氏度,而1998年是史上最热的年份。

(张章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4-10-24 第2版 一周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