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长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9-11
选择字号:
调整政企关系遏制“地王”频现
 
■李长安
 
近段时期以来,房地产市场再次风生水起,“地王”频出。在房价上涨压力巨大的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土地拍卖价格不断刷新年内新高,这在房地产调控依然紧缩、银行“钱荒”状态并未放松的背景下,“地王”怪相就显得格外亮眼。
 
应该说,近些年我国的房地产调控越收越紧,从最初道义上的劝告,到现在已形成了“限购、限贷、限价、限外”多管齐下的严密调控网络。但让人吃惊的是,房地产开发商丝毫不理会政府的“高压”,抢购土地的热情丝毫未减。而在土地价格节节攀升的推动下,房价也水涨船高。据测算,如今一些一线城市,如北京的平均房价,已经超越了英美,直追日本东京和香港地区。高房价不但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形成了威胁,也成了民众最为不满的舆论关注点。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市场化程度不够、政府干预市场过多有直接关系。事实上,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竞争性市场,主要原因就是土地要素的国有垄断制。由于土地要素被政府垄断,不但农民得不到应有的土地价值增值,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矛盾,而且政府在土地财政的动力驱使下,也会有强烈的推高地价的冲动。为了保持高额垄断价格,政府往往会有意放缓推地速度,减少优质地块数量,进而对房价上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12年供应房地产用地16.03万公顷,同比减少4.2%,其中住房用地供应11.08万公顷,同比减少11.5%。土地供应的大幅减少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今年以来房价持续暴涨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还通过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搭建”保障房的方式,把承担保障房建设的责任部分转嫁给开发商,并由此成为推动房价上涨的又一诱因。在目前各地的土地“招拍挂”过程中,大多要求配建保障房、医院、学校等公益性项目。据粗略估计,此类项目至少要占到开发成本的20%以上,而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这种商品房加保障房的搭售模式,是政府直接干预房企的一种体现,而房企和消费者则苦不堪言。
 
因此,调整房地产市场中的政企关系可谓势在必行。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放松对土地要素市场化的管制。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允许农村集体用地、农民宅基地等自由流转,打破土地供应政府垄断的局面。二是纠正政府与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过减税让利,减轻企业负担,改善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加强对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约束,防止其争当“地王”、与民争利的行为。改革商品房开发过程中搭建保障房的做法,将国有房企改造成建设保障房的主力。
 
(作者系对外经贸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
 
《中国科学报》 (2013-09-1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