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淦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6-24
选择字号:
今年高考作文题的得与失

 王淦生
我们的高考作文题大多在自己精心编织的华而不实、避实就虚的幻境里兜圈子,这必然会使高考作文所承担的更为重要的考查意义丧失。
 
■王淦生
 
出于职业原因,我总会在每年高考开考后的第一时间去搜集当年的高考作文题,作出粗浅的分析。当我搜集、整理完2013年全国18套高考卷作文题的时候,觉出的是一种淡淡的失望。从总体上看,今年的作文题与前几年相比,从内容到形式均未有突破,质量上甚至有所回落。
 
学生生活进入视野
 
如果说今年高考作文题在涉及内容上与往年相比有较大差异的话,那就是学生生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在总共18道作文题中,与学生、学习有关的题目有3道,占了六分之一。
 
今年全国课标Ⅱ卷(内蒙古、宁夏、云南、黑龙江、吉林、新疆、贵州、西藏、甘肃、青海、海南等11省区使用)作文题所用材料就很有现实意义。读罢这则材料,可能很多人都会联想起前段时间发生在高校中的几起骇人听闻的恶性案件,个中原委,的确值得高三这些“准大学生”们思量。我们的同学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师、家长以及教育主管部门都需要检讨。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别人是另一个自己!
 
江西卷作文题则将触角伸向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相信会有不少学生因为爱好而乐意学习这两门学科,而更多人恐怕还是脱不开“功利”二字在被动应付。至于“周树人”就没有奥数、英语那么风光了,近几年,课本上鲁迅的文章逐渐退隐,尤其是鲁迅最拿手的杂文更是所剩无几。
 
天津卷的作文题干脆让成天与知识打交道的学生去分析知识从何而来了——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的政治课本上老早就给我们扫过盲了——实践出真知。所以,作文要想超越“知识来源于实践”这一见解几乎不大可能,学生最多也就是在获取知识的具体途径上多举出一些生动、鲜活的例子罢了。
 
社会自然琵琶遮面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真正将学生的视线引向社会且体现出批判精神的,大概只有浙江卷一家,而浙江卷的批判方式还相当隐晦,有如杂文中的“曲笔”。
 
中国作家丰子恺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英国作家赫胥黎说,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菲尔丁认为,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个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这三句名言,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当今社会,一颗颗纯真的童心,正与我们渐行渐远,人类正向着复杂、功利甚至势利一路狂奔。读完这一组材料,我想套用一下鲁迅《狂人日记》结尾的几句话:“没有失去童心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当然,我们同时亦须“救救大人”,因为每一个成人都是孩子潜在的老师!
 
山东卷的作文题很得体地将诺奖得主、老乡莫言用进了材料中,不过材料跟诺贝尔文学奖无关,而是讲了几位作家对待别人挑错的态度——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莫言在被“咬”之后,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更也,人皆仰之”。这道理当代作家理当明白。只是这事如果摊到其他人(诸如人民公仆)身上,还能有这般诚恳和洒脱吗?
 
在18道作文题中,唯一引导考生将视线投向大自然的,是江苏卷的作文题。材料选自一位业余作者的一篇探险随笔。文中记录了探险时,人们不经意的一个小小举动,竟给一群生物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以致左右了它们的生活习性!细思之,人类从古到今在这个世界上干下了多少“轰轰烈烈”的事情,我们对大自然的环境、生态造成了多大的伤害!推本求源,推例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的正是人类自己!
 
几处硬伤真伤不起
 
每年的高考试卷从内容到形式都会引发一些争议,可今年的作文材料带来的争议却是源于材料中的“科学性错误”。比如有专家指出,福建卷中所引用的顾城诗歌的前半部分完全有悖于天文学常识,江苏卷所用材料中山洞里的“蝴蝶”应为蛾子等等,而浙江卷作文材料中,更将一段名言的作者张冠李戴——把“英国作家戈尔丁”误作“美国作家菲尔丁”,这就难以让人原谅了。
 
由此看来,我们的语文卷命题专家也应该补补自然科学方面的常识了,或者当命题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时虚心请教一下这类学科的专家;至于文学常识方面的内容,记不清时多查查资料。高考在国人心中分量太重,根本承受不起太多的硬伤。
 
面对2013年高考作文题,总体感觉是:虽说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略有起色,但在直面现实、关注民生方面依然不尽如人意,甚至有退步的趋势;“务虚”之风依然强劲,玩味人生、体味生活、泛道德化的作文题占据了作文市场的绝对份额。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作文考查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从中更能看出一个人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我们的高考作文题大多在自己精心编织的华而不实、避实就虚的幻境里兜圈子,这必然会使高考作文所承担的更为重要的考查意义丧失。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教师)
 
《中国科学报》 (2013-06-24 第7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