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驰平台,网络环境下的操作系统。
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供图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化软件用户规模日益庞大,软件的应用环境复杂多样。在提高软件可靠性和可用性方面,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开发的网驰平台,应运而生。
■本报记者 童岱
这是云计算和大数据主宰的时代。作为一种独立的、构建于中间层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中间件帮助网络化软件实现高效的互联互通与集成整合。
“现在的软件系统,大部分都是在互联网环境下运行的网络化软件,庞大的用户规模和复杂异构的数据资源管理,对软件开发人员提出极高要求,我们期望能在中间件领域作出自身特色。”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下简称软件工程中心)主任钟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新型平台挑战传统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化软件的用户规模日益庞大,软件应用环境复杂多样。在提高软件可靠性和可用性方面,中间件平台自然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关键先生”。
软件工程中心的拳头产品就是这样一个平台——网驰平台,主要包括Web应用服务器、XML解析引擎、SOAP引擎、数据集成、流程引擎以及信息门户等中间件系统,支持网络化软件开发、运行、集成和管理,构建了“网络环境下的操作系统”。
你可能很难想象这样一个软件平台,曾真实地挑战过传统。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很多人对于北京奥组委组织工作以及工作人员全面周到的印象颇深,原因在于网驰平台的“幕后发力”。
“北京奥运会的场馆运行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场馆系统),就是基于网驰平台来构建和运行的。”钟华说。
场馆系统是北京奥运会赛前核心系统之一,管理当时所有场馆的动态信息,跨越场馆管理的全过程,为全部37个竞赛场馆(北京市内31个、市外6个)、39个独立训练场馆以及奥运村、媒体村等16个非竞赛场馆的场馆运行团队提供信息共享和工作平台。
那时,主要负责该系统的是软件工程中心副研究员许舒人。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北京奥组委场馆运行计划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前和赛时各个场馆团队日常工作的主要依据和信息来源。场馆管理信息系统为参与场馆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系统支持和保障。
传承信息化建设经验
场馆运行由许多业务系统共同支撑,场馆系统则作为系统的龙头,将这些单独的业务系统“集成”在了一起,网驰平台解决了多项“集成”关键技术。
许舒人谈到,每一项任务涉及的人员、时间和物资,都可在比赛期间随时打印出书面材料,确保执行。
比如110米跨栏比赛之前,栏架何时运进场地、谁去摆放和检查、比赛结束后栏架如何处理……场馆系统对此都经过精准的时间计算,并预先作好通知。
国际奥组委有一个传统,就是将历届奥运会的相关流程和筹备工作做成一个非常详细的知识库。而我国是第一次申办奥运会,缺乏经验,恰需要这些知识的武装。为了让北京筹办奥运会的工作人员更好地使用这些资料,软件工程中心承担了网上资料中心研发,网上资料中心系统负责奥运会筹备和组织工作中大量的信息收集、开发和共享等工作。
另外,北京奥组委也承担了向其他后继组委会进行知识转让的责任,网上资料中心向组委会人员提供文件资料的存储和检索功能,方便信息中心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发布工作,使得资料得以在奥组委共享和利用,也便于向后届主办者传递经验。
“我们也将自己的经验进行整理,并作为知识库的一部分传承下去。”许舒人说。
应用见真章
在网驰平台的应用推广方面,软件工程中心作了许多成功的尝试。
在我国,很多人都不信任社区医院,小病也要往大医院跑,造成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数字医疗方式或许能一定程度缓和目前状况。这也是未来医生诊疗的一个有效方向。”钟华说。
目前,软件工程中心和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研究所开展合作,利用软件技术实现病人相关数据的远程传输。比如将眼底照相机设置在社区医院,或制备成可随身携带的装置。
医生可携带这套设备走访农村或到行动不便的病人家里看病。该装置拍摄的病人眼底图像可立即发送给同仁医院的眼科医生作进一步诊断。
消息中间件也是软件工程中心研发的重点产品,为协助有关部门管理我国核电站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有非常完备的现场监控体系,但若在总部或者其他地方需要进行远程监测,就须借助相关的消息中间件将运行信息及时传输,并还原成曲线图、柱状图等可视化图表界面。
全国范围内所有核电站的运行信息汇集到一起时,就会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数据流。软件工程中心副主任魏峻说:“通过我们研发的消息中间件,能够可靠、安全、密集地将这些数据信息进行传输。”
此前,秦山核电站在一次因网络设备检修中,造成监测数据没有实时传输,但在检修完成后,第一时间便将延迟的数据发送了出去。
“这就好比我们发送短信,手机信号不好时无法发送,而一旦恢复信号,短信便能立即发送出去,而你此前编辑好的短信不会丢失。”魏峻说。
定制服务吸引用户
虽然是科研人员,但软件工程中心团队有着企业人员的嗅觉,了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今年3月,软件工程中心团队和甲骨文、威睿等国外知名企业来了一场PK。最终,软件工程 中心赢得了用户青睐——他们和国内一家企业合作,将最新的一项科研成果成功地应用到石家庄某学院。
这所学院在科研、教学方面所涉及的信息系统有40多个,但这些系统“各自为战”。比如,选课系统一年中只有一两周派得上用场,但平时却需大量服务器进行维护,很不划算。
他们期望能整合这40多个系统,建立整个学院的数据中心。这就需要一套软件来有效管理这些系统以及服务器资源。软件工程中心团队就承担了这项工作。
“相比大企业而言,我们擅长帮助用户定制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魏峻说。在硬件方面,这所学院使用的服务器有20年前的款式,也有最新款,新旧硬件彼此“混搭”。软件工程中心设计了合理的技术方案,将这些硬件资源整合起来,避免浪费。
为验证软件可靠性,对方测试人员时常故意拔掉网线或断掉电源,观察数据是否会丢失、系统是否会崩溃。“事实证明,我们采用特定的技术手段和特殊的备份机制,能够满足这些苛刻的技术要求。而这一点,是许多软件系统提供商不能提供的。”魏峻说。
《中国科学报》 (2013-06-04 第7版 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