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谈城镇化意义: |
让人们在好的环境中生活 |
|
赖明
■本报记者 王静
城镇化是我国“新四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一些人误以为城镇化就是拆旧房、造新城等等。那么,中国城镇化究竟应遵循怎样的原则、采取怎样的策略?《中国科学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
重视绿色节能
曾任建设部科技司司长的赖明从建筑物的能耗算起了我国城镇化的经济账。
“中国城乡建筑平均寿命不到20年。其中,城市建筑平均不到30年,农村建筑平均不到10年。因缺乏规划,一些建筑在城镇化中被轻易拆掉。据测算,建筑能耗从建造到使用占全社会总能耗比例约45%,其中建材生产和建筑建造的能耗约占20%。这意味着,每拆一次就会浪费20%的能源。如果我国建筑物平均寿命达到100年,能节约很多能源。”
赖明认为,中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尽可能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不仅可以节水、节地、节材,且能做到低能耗。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推行的节能建筑,到如今依然没有全部推广。
“就技术而言,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发展绿色建筑都没有大问题,但需要政策鼓励。绿色建筑的总投入确实高于现有建筑成本。如果出台鼓励政策,将减少能耗,节约土地,整体来说会更经济。”赖明说。
结合产业布局
赖明分析,城镇化对于很多地方来说是一个发展机遇,对吸引投资、拉动消费等都有利,但是应该做好顶层设计。如果城镇化不与产业布局结合,就会盲目造城。
九三学社自2009年开始调研城镇化实施中出现的各类情况。在调研中他们发现,我国面临着资源短缺与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巨大压力。粮与地、城市与乡村、区域之间差距在拉大。
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会如何变迁,公民素质会怎样变化,人口能否与产业匹配,这些都是问题。如果没有很好的规划和设计,很难健康发展。典型案例如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城,因为没有产业支撑,变成了空城。
进行产业布局也要根据各地自身的特点。赖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成都、陕西、河南、广东等省调研时,我们注意到一个问题,各地城镇化千差万别,必须因地制宜。不是一份文件就能对全国各地的城镇化都给予全方位指导的,在城镇化的操作层面一定要各有特色。”
此前,学术界一直倡导“小城镇大战略”,但小城镇始终没有成为大战略。“我国下一步的城镇化,必须从产业布局入手。”赖明说。
改善生活环境
“实际上,城镇化不是造城,而是就业,让人们在好的环境中生活。”赖明告诉记者,“在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把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转移到内地,这十分糟糕。”
实际上,化工产业不一定就是污染产业。赖明举例说,韩国釜山有一个化工厂,所有生产环节都进行循环利用,没有污水排放,余热全部回收,因而那里的人们生活得很快乐。而在我国台湾,很多人生活也很快乐,同样是因为生活环境好,而不是住在高楼大厦里。
正因为此,赖明认为:“只有规划好、建设好、协调好城镇发展,并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城镇化才有意义。”
《中国科学报》 (2013-04-11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