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2-12
选择字号:
于杨丽:板书教学的坚持者

 于杨丽
■本报记者 温才妃
 
在今天的大学课堂里,人们常看见这样一幕:为了防止PPT幕布反光、风吹动幕布,老师上课前通常会把窗帘拉上。一瞬间教室变得又黑又闷,紧接着学生们开始犯困。
 
坐在密不透风的课堂,难免让人回味传统课堂的种种好——空气流通不犯困,知识当堂消化,师生互动强……再去寻找用板书教学的课堂,恐怕已不多见。
 
像厦门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于杨丽这样,坚持板书教学31年的教师恐怕更加难得。由于坚持板书教学,课堂效果极佳,她曾获厦门大学首届“十佳本科生优秀导师”、首届“最受欢迎女教师”,以及多个“优秀教师奖”,并在物理系学生“上课最好的教师”测评中获得一致认可。
 
老到拿不动粉笔才会停下
 
即便这样,还是有不少人对她执著板书教学难以理解。“板书不如PPT容纳的信息量大,视觉效果也不如PPT”,“与其挥汗如雨地书写,不如按着PPT讲课,忘记了内容还可以看一下屏幕”。甚至还有人质疑她是否“落伍”了,不会使用PPT。
 
事实却正好相反。多年来,于杨丽一直都使用电脑备课,讲座中用的也是PPT,只是课堂上她坚持粉笔书写。看着国内本科教育质量下滑,于杨丽十分焦急。因为从小成绩优异的她明白,在课堂上一位老师对于学生的教导作用有多大。
 
于杨丽也曾尝试过PPT与板书结合,可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两个瓶颈,使得她不得不“重操旧业”。“放PPT需要拉窗帘,又黑又闷的环境会影响大脑的跟进。PPT上的‘第一’‘第二’很容易约束思想。如果我将一个不错的想法仅仅打在PPT上,学生们的情绪无法跟着我一起跌宕起伏,我也没法酣畅淋漓地表达思想。”
 
偏偏她又是一个富有激情的讲者,学生们曾打趣说她“好像要在黑板前舞起来”。因此,唯有粉笔,才能实现她的“思维和认知过程和学生同步进行”。
 
于杨丽解释,用粉笔书写容易捕捉学生瞬间的面部表情,“学生或理解,或存疑,我一眼就能看出,然后据此调整课堂进度”。由于课堂上逻辑清晰,跟着她的节奏,甚少需要重复知识点,这也使得她的板书信息量远远大于PPT授课。
 
“哪一天你们看到老师上课用PPT,那就是老师老到没有办法拿粉笔写字了。”于杨丽曾对学生如是说。
 
板书的完美情结
 
在于杨丽拿得动粉笔的有生之年,她一直琢磨着一件事,那就是如何改进板书。她曾在厦门双十中学任教,后考入厦大留校任教至今。在她初为人师的那个年代,学校里还教授教学法。“黑板上,重点内容放左边一列,展开讨论的内容放另一个位置,专门留出一块区域打草稿。”
 
于杨丽跟学生玩“过河拆桥”。“草稿区是你们理解的过程,旁边才是我们需要的知识点。过河拆桥,现在我们把草稿擦掉。”如此一来,对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而这些教学法中的技巧,在年轻一代教师身上渐渐失传。就连教学督导组的老师也说,要学板书就找于杨丽。于是,在她的课堂,总能看见其他部门的老师、助教、毕业后想任教的研究生静静地听上一学期。
 
不仅如此,在于杨丽看来,函数曲线、几何体不但要画得准,还要画得快。儿时,她曾见识过姨丈一笔画圆的本领,当老师后她暗暗下决心要赶超,于是便找来大大小小的瓶盖一遍遍练习。在不断地努力下,她终于练就了一秒内一笔画圆、一笔画椭圆,几秒内画简单的三维立体几何图形,快速准确地画出光滑的函数曲线等绝活儿。
 
而“练成”后,她总是无私地将这手绝活儿教给学生。“用物理的语言书写表达,书写表达出来还要用图示表示,这是学物理必需的步骤。如果学生不会画图、不懂看图说话,就搞不懂一一对应的物理量。这个过程一定要用板书讲解。”
 
“一个果冻上下用手从不同方向推,上下就歪了。手一放又回到原位。”于杨丽一边画一边讲解,讲解完也画完,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画图的奥秘。
 
严格不严厉
 
于杨丽的风格向来“严格不严厉”。
 
她认真画图,也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考试时,她会要求学生带尺子,徒手画的受力分析图,她一律不给分。学生答题一定得先抄一遍题目,“一是现在用电脑多写字少,二是物理题目本身不长,三是抄题本身也是审题过程。还有一个目的,从抄题的字迹就可以知道学生是否认真,我会建议其他同学都来看一看认真书写者的作业”。
 
正因为严师出高徒,那些曾被“严格以待”的学生毕业后,纵使天涯海角,每年都会以短信、邮件、明信片问候于杨丽。
 
然而,与学生日常相处,于杨丽却有着母亲般的耐心。在厦大漳州校区上课,她担心学生下课找不到老师提问,下课后她从不回教研室休息。一次她高烧到39摄氏度,下课后学生来问问题,她用双手强撑在讲台上,悄悄跟一位关系不错的学生透露了实情。学生抬头看着她,默默地点点头走了。
 
回到宿舍,学生给她写了一封长长的邮件:“我今天才感觉到老师也是人,不是神。您以前给我们讲授知识的时候,我们都以为老师是那样的精力充沛,在您身上从来没有看见疲倦的样子。”
 
“跟年轻人待在一起,总是心态年轻、充满活力的。”迎来送往一届届学生,于杨丽的教学生涯“转眼间”就快结束。但是,在她心中那朵绽放的莲花始终盛开。
 
《中国科学报》 (2013-12-12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