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1-26
选择字号: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一三五”规划定位
为国家思想库建设作出独特贡献

 
国际评估专家听取学者们的系列报告。
 
■本报记者 王卉
 
国际评估专家组认为,自然科学史所“一三五”规划的定位将历史研究与当代社会挑战联系起来,为战略研究提供知识基础,为国家思想库建设作出独特贡献。
 
日前,中国科学院组织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和韩国的科技史专家,围绕“一三五”布局,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史所)进行了“一三五”专家诊断评估。
 
“位居科学技术史领域的‘国际第一梯队’,拥有一流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质量。”评估专家组给予自然科学史所如此高度的评价。
 
评估专家组同时认为,该所在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科技史研究领域取得了最出色的重大成果,在“非中国科学”领域也进行着原创性研究。
 
“评估专家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自然科学史所具有独特的优势,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并实施着合理的发展规划。”在中方接到诊断报告之际,自然科学史所所长张柏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不凡历史奠定优势基础
 
自然科学史所的前身是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成立于1957年,于1975年扩建为研究所。张柏春介绍,它长期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取得了诸多重要研究成果。
 
比如,20世纪50年代席泽宗等在古新星、超新星方面的历史研究甚至对国际天体物理学都产生广泛影响。上世纪80年代华觉明等主持的“曾侯乙编钟复原研究”成果获文化部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学部委员李俨、钱宝琮等前辈的中国数学史论著还被译成外文出版。
 
自1990年以来,自然科学史所大约每五年组织一至两项院级重大研究项目,还承担“夏商周断代工程”、“清史纂修工程”、《中华大典》等国家重大文化研究项目,或组织其他重要学术项目,团结所内外专家共同承担这些项目,完成了《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中国物理学史大系》、《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等一系列的学术力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泽宗作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首席科学家之一,主持以天文学手段推定重大历史事件的绝对年代,其成果在2001年获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发的重大科技成果奖。
 
1990年,自然科学史所提出的古代科技史综合研究计划被中科院批准为“八五”重点研究项目。百余名专家学者陆续撰写出28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
 
张柏春表示,这套丛书反映了科技史研究与考古发现的新成果,分学科与门类展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代表着古代科技史研究的高水平。它可与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相媲美,改变了以往主要依靠李约瑟阐释中国科技传统的局面。
 
其中,郭书春主编的数学史卷、席泽宗主编的思想史卷分别获得郭沫若历史学奖的一等奖、二等奖——中国历史学最高奖。
 
1996年后,“中国传统技术综合研究”被中科院立项为“九五”重大研究项目。它分为传统工艺、古代工程技术史两个系列,由百余名国内专家学者共同承担,其研究成果是14卷本《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和16卷本《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
 
其中,《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分门别类地调查和研究中国的传统工艺,出版后成为国家文化部门调查和保护传统工艺、文物与遗址等遗产的重要学术依据,并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最高图书奖——“中华优秀图书奖”。自然科学史所被文化部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不断开拓新领域
 
自然科学史所自1978年开拓近现代科技史研究方向,先后出版《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等专著。2000年中科院将自然科学史所筹划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列为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其主要成果是110名专家学者完成的35卷本《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
 
张柏春介绍,该丛书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的新局面,在国际上最为著名的科学史期刊《艾西斯》(Isis)上获得好评,部分卷册被译成俄文出版。
 
2004年起,近现代科技史学者逐步转向中科院历史的编研、中国近现代生物学史、中外科技发展比较史等专题研究,且参与组织口述史研究与科学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出版了《中国科学院人物传》等论著。
 
1999年起,自然科学史所面向学术前沿与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学科布局,先后开拓科技战略、科学文化、科技考古等新的研究方向,建立了非法人的中科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
 
比如,在中科院的鼓励下,自然科学史所发挥史学研究的特色,参与中科院的“创新2050”战略研究、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为起草一些重要的战略研究报告作出贡献。
 
张柏春表示,自然科学史所兼具科技与人文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凭着科技史研究成果而取得国际地位。该所的领衔学者参与到重要的国际合作中,并受邀到国外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进行访学。他们与合作伙伴共同出版《九章算术》(Neuf Chapitres)等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在自然科学史所,部分专家也在国际学术共同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当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成员,或担任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IUHPS)的科技史分部(DHST)及其他学术组织的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或执委,以及担任著名国际期刊编委、基金会评委等职务。
 
在“一三五”规划中推进发展
 
2011年以来,中科院实施“创新2020”战略与“一三五”发展规划。张柏春表示,自然科学史所根据学科特点和研究所具体情况,也制定了研究所的“一三五”规划,布局了五个重点培育方向,组织旨在解决重大学术问题或开辟新方向的“重大突破”,推动研究所的发展与转变。
 
国际评估专家组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审阅有关自然科学史所发展状况与规划的报告,诊断评估期间,听取学者们的系列报告,与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等座谈,参观图书馆和实验室等设施,从而对研究所的发展规划、特色和优势、科研人才、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支撑条件作出全面评价,对它的研究实力与水平、学术与体制的转变、富有朝气的学者、活跃的学术环境、特色突出的图书馆等印象深刻。
 
国际评估专家组认为自然科学史所“一三五”规划提出的定位、发展路径与战略是合理的,发挥着中国科技史的专长,并融入比较的、全球的视野;认为研究所选择的“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研究”、“中国科学院史研究与编撰”、“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等“重大突破”项目尝试着新的研究路径,推动着学术领域的拓展与转变,以取得重要的前沿成果。
 
国际评估专家组同时认为,自然科学史所“一三五”规划的定位还将历史研究与当代社会挑战联系起来,为战略研究提供知识基础,为国家思想库建设作出独特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13-11-26 第5版 创新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