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
和巴赫、贝多芬并称为“三B”的勃拉姆斯,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位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今年恰逢勃拉姆斯诞生180周年,世界各地纷纷推出纪念活动,北京、上海等地也于近日推出纪念勃拉姆斯专场音乐会。
勃拉姆斯于1833年5月7日出生在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7岁随父学习钢琴,15岁起便开始举行演奏会并创作一些钢琴作品。1848年,他在汉堡结识了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爱德华·列梅尼,从他那里了解并学习到匈牙利民间音乐。
1853年,对勃拉姆斯一生来说是个重大转折年。这一年,他因人介绍结识了著名音乐家舒曼。舒曼曾赞勃拉姆斯为“贝多芬再世”,而勃拉姆斯也不负舒曼的期望,终于成为浪漫乐派的巨星。
勃拉姆斯的早期创作大多是一些钢琴曲和声乐曲,受舒曼影响较深。1860年,他开始写交响曲和其他形式的器乐曲。尽管他对交响乐的创作怀有雄心,但贝多芬的交响乐却令他心情复杂和矛盾,因为他感觉后人再也无法超越贝多芬,也因此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发表时他已46岁。不过,这部费时14年的交响曲是继贝多芬九部交响乐后当之无愧的佳作。
勃拉姆斯十分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此外,他还作有200余首歌曲、4部交响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最为著名。
笔者第一次听勃拉姆斯是15年前,小提琴家帕尔曼演奏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优美的音乐气度雄浑又飘逸欢快,特别是慢板乐章,柔情似水,令人痴迷。从那时起,笔者开始大量翻阅勃拉姆斯的资料,也因此知道了他对克拉拉·舒曼长达40余年的苦恋,一段埋藏在心底至死也未能表白的真挚爱情。
1853年9月,当20岁的勃拉姆斯第一次敲开舒曼家大门时,压根儿都没想到,自己的这一生将会和这扇门里的女人结下不解之缘。其时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已经34岁,并已是几个孩子的母亲,但这并不妨碍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一见钟情。遗憾的是,这段情缘却注定是一段无法启齿的苦恋。
在这里,不妨顺带提一下舒曼和克拉拉的爱情故事。舒曼20岁那年第一次见到老师的女儿克拉拉,那时克拉拉才11岁。7年之后,他们私定终身,但由于克拉拉父亲的强烈反对,他们经历了11个月漫长的诉讼后才在克拉拉21岁生日那天结婚。不幸的很,这段甜蜜的婚姻却未能长久。1854年初春,有着家族精神病遗传史的舒曼开始精神失常,一天,他纵身跳进莱茵河,幸亏被人发现,送进了疯人院。
勃拉姆斯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赶到克拉拉身边。当时克拉拉正怀着第七个孩子,如此可怕的打击使她悲痛欲绝。此时,勃拉姆斯成了她唯一可信赖依靠的朋友。此后两年,勃拉姆斯放弃了诸多成名和赚钱的机会,同克拉拉一起精心照顾生病的舒曼以及孩子们,直到1856年舒曼在精神病院里死去。
两年多的朝夕相处进一步加深了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爱恋,但他同时也十分清楚克拉拉依然深爱着自己的丈夫,而她又是他恩师的妻子,因此他只能克制自己的感情。在为舒曼守灵送葬之后,勃拉姆斯不辞而别。
在离开克拉拉的岁月里,勃拉姆斯曾无数次给克拉拉写情书,却始终没寄出去。他把压抑的痛苦倾泻到五线谱上,创作献给克拉拉的《C小调钢琴四重奏》,一改再改,直到1875年才终于完成这部“爱的美好纪念和爱的痛苦结晶”,前后用时20年。
因为克拉拉,勃拉姆斯一生未婚。
1858年,勃拉姆斯在哥丁根认识了女歌唱家阿加特,两人相爱并交换了戒指。但这段情缘最终不了了之。勃拉姆斯在写给阿加特的信中说:“我渴望将你拥抱,但结婚是不可能的。”阿加特后来不得不另嫁他人。
勃拉姆斯把这段感情寄托到了作品之中,5年后,他将一首G大调六重奏献给阿加特,曲中第二主题用阿加特的名字作为基本动机,表达他对阿加特歉疚的感情。10年后,阿加特生下她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勃拉姆斯从一本画报中挑选了一首童谣编成歌送给她和她的孩子,这就是那首著名的《摇篮曲》……
无疑,在勃拉姆斯心目中,永恒的女神是克拉拉!1896年,克拉拉去世,63岁的勃拉姆斯拖着病危之躯,从瑞士匆匆赶往法兰克福参加她的葬礼。由于行色匆忙,他踏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车。当他赶到时,葬礼已经结束。
接下来的传说有两个版本:一是他颤颤巍巍地拿出他专门为克拉拉的生日而创作的音乐《四首最严肃的歌》的手稿,呈现在墓碑前;另一传说则是他在克拉拉墓前拉了一首无人知晓名字的小提琴曲,有人推断是G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雨之歌》……
次年,勃拉姆斯逝世于维也纳。
《中国科学报》 (2013-10-25 第16版 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