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传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0-25
选择字号:
思索“恶之花”
 
■尹传红
 
1886年对于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1850~1894)来说无疑是个“奇迹年”。在一段时间里,这个老病号因肺病复发咯血不止,为此家人几乎不让他讲话,来访者大多也都被“挡驾”。在此期间,心情郁悒无所事事的史蒂文森决计写一部有销路的新小说。
 
“……整整两天,我搜肠刮肚构思情节,第二天夜里梦见了发生在窗口的一幕,以及海德为罪责当着追捕者的面服药变形的一幕(后来扮成两场处理)……”梦醒后,史蒂文森像着了魔似的,执意要把梦见的“有趣的故事”写出来。
 
经过3天苦干,3万多个词的初稿写出来了。然而,他那位颇有文学修养的妻子芳妮看后却直率地指出:小说缺乏深刻的主题思想,只是“一个单纯的故事”而已。
 
史蒂文森毫不犹豫地将手稿扔进了火炉里,毅然决然地开始了“返工”。又一个3天过去,第二稿写出来了。这一回不仅史蒂文森本人颇感自得,就连芳妮也甚为欣赏。果然,作品发表后轰动英国,大受好评。
 
《化身博士》自1886年发表后即被大量翻译、出版,并多次出现在电影、戏剧中,在世界上颇有影响。这部小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了中译本(李霁野译),如按原题直译,篇名应为《吉基尔博士与海德先生奇案》。40年代,根据该作品改编的美国影片《化身博士》曾在我国上映,人们熟悉并接受了“化身博士”这个称谓。
 
《化身博士》讲述的是一向受人尊敬的医生吉基尔为了探索人内心善与恶两种不同的倾向,服下了他发明的一种药物。这样,他便创造了一个名为海德的化身,并将自己内心的全部恶念都“分”给了海德。不料,这化身竟干出了骇人听闻的杀人勾当;而后来因为药物失控,海德更是恣意妄为、难以左右。吉基尔心力憔悴,失去了心灵的平衡,最后只得以自杀了结。
 
在离奇的故事中,史蒂文森实际上探讨了善念与恶念在人的内心相互搏斗的哲理性问题。作者借小说主人公之口作了这样的表述:人无非是由形形色色自相矛盾而又各自独立的居住者组成的一个政治实体,有着十足而原始的两重性。“我认识到,在我的意识领域内有两种本性在斗争”;“尽管我具有如此深刻的两重性,但我决不是伪君子:我的两个方面都是极其真诚的。我有在光天化日之下努力钻研学问或减轻别人痛苦的时候,还有我在甩开一切约束、一头扎进丑事堆里的时候,同样都不是做假……”
 
《化身博士》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第一次深刻地刻画了“双重人格”,使吉基尔和海德脱离书页成了一种典型。美国著名作家、小说《洛丽塔》的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分析说,海德(Hide,意即隐藏、掩饰)一词最明显的意思之一,就是吉基尔的一个藏身之所,那个绅士与这个恶棍同时存在着。在某种意义上,海德是吉基尔的寄生虫。当吉基尔处于善与恶的混合状态时,恶可以被分离出来作为海德,使他成为纯粹的恶的沉淀物。就化学意义而言,当吉基尔以海德的外貌进行活动时,由于构成吉基尔的那些因素依然存在于这一沉淀物之中,所以他会对海德极端厌恶,并感到十分惊讶。
 
但吉基尔并非真正转变成了海德,而是使经过沉淀的、纯粹的恶突出地表现出来,这个恶才是海德。海德的个子要比身材高大的吉基尔矮许多,这暗示了吉基尔具有较多的善。所以,纳博科夫认为,《化身博士》中实际上存在着3个人物——吉基尔、海德和一个第三者,即当海德刚刚显现、吉基尔的残余部分依旧存在着的那个时候的人。
 
如今在西方,吉基尔博士和海德先生可谓家喻户晓。翻开中型以上的英语词典,一般都能查到“Jekyll and Hyde”一词的释义:“有两种不同面目(善恶双重人格)的人。”
 
史蒂文森自幼体弱多病,大半辈子忍受着肺结核与神经衰弱症的折磨。但他却生性乐观、勇敢,喜好旅行、猎异,所以其作品大多是以新奇浪漫的冒险内容为题材。除《化身博士》外,他还创作了《新天方夜谭》、《金银岛》、《黑箭》等作品,也写过不少诗歌、随笔。
 
1890年,史蒂文森迁居南太平洋西萨摩亚首府阿比亚。4年后的一个冬日,史蒂文森突然中风,并于当晚离开了人世。这位“新浪漫主义”作家如愿安葬在可以俯瞰大洋的瓦埃亚山。
 
《中国科学报》 (2013-10-25 第14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巨型爱因斯坦环揭示宇宙最大黑洞之一 科学家“瞥见”恒星宜居带的系外行星
科学网2025年7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这款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