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谷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0-25
选择字号:
留守童年会增加犯罪风险
 
■谷兰
 
近日,四川卫视播出的一个视频在网上热传,内容是重庆一名8岁留守儿童每到晚上就出现“僵尸附体”症状,手足僵硬,龇牙咧嘴,自称“我要喝血”,多方求医后被诊断为“癔症”。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话题一直存在于公众的视野中,尤其是这些儿童的心理发育问题备受关注。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严重影响到了孩子心理健康发育。有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高。
 
留守儿童与青少年犯罪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从犯罪心理的角度讲,许多无因性犯罪的根源,存在于童年不良的家庭环境。
 
人在早年的成长阶段会对直系的抚养人或者熟悉的环境产生很重要的情感依恋,隔代或者他人抚养无法保证教育的连贯性和环境的稳定性,孩子一旦回到父母身边或者换了一个成长环境,会产生严重的不适应。孩子在上初中之前甚至不易频繁更换班主任或者经常性地搬家。
 
6岁以前,是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情绪修养的关键时期,常年的孤独不利于培养孩子快乐的天性,容易使他们变得孤僻或者带有攻击性。
 
隔代或者他人抚养下的孩子往往缺乏正规的家庭教育,孩子容易缺少对规则的概念,不懂得自我控制。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的诸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拿别人东西、第一次打架、第一次逃学,无法得到及时制止和纠正,等父母意识到时,孩子已经形成了不良的习惯,很难改变。
 
而孩子一旦没有打好成长的基础,此后的人生就可能经历一个长期的恶性循环。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了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学习上没有竞争力,将直接导致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无法获得良好的前途,生活依然贫困。而对他们而言,青春期最痛苦的莫过于当他们爱上一个人时,因为自卑而不敢靠近或者无法获得爱人的回应,这也正是许多人成年后重要的挫折来源,甚至成为他们犯罪的动机。
 
因此,理论上,在孩子成年以前,父母都不能长期不在身边。
 
然而,农民工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他们也是靠此来获得支撑整个家庭的经济收入。因此,留守儿童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产物,生存抑或是父母的陪伴,他们似乎只能二选一。
 
关爱留守儿童是当前社会一直在呼吁的,但换个角度,也许我们更该呼吁的是加大对他们父母的关注。同时,也要让这些父母真正理解并懂得,孩子的这种缺失将对他们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
 
而就一个具体的家庭而言,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轻言让父母不离开孩子去工作并不现实,只能两弊相较取其轻。但对有些父母来说,外出工作并非生活所迫,这就需要他们重新认识并且改变自己的选择。
 
《中国科学报》 (2013-10-25 第9版 探索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巨型爱因斯坦环揭示宇宙最大黑洞之一 科学家“瞥见”恒星宜居带的系外行星
科学网2025年7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这款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