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艾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0-25
选择字号:
土豪住在贝弗利山庄


 
“土豪”一词最近红遍大江南北,引得外媒纷纷投来关注目光。10月15日,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题为《来见见中国的贝弗利山人》的文章,评析中国“土豪”现象背后的社会和文化现实。
 
“土豪”如何翻译为英文?这个问题曾一度引起中国网民的热烈讨论,《外交政策》网站刊登的文章给出了一个美国文化语境下的答案——Beverly Hillbillies(贝弗利山人)。它出自一部著名的美国情景喜剧,又译“豪门新人类”,讲述了一个暴发户家庭前往富豪与名人聚居的贝弗利山庄居住所发生的故事。
 
“土豪”被认为拥有暴发户的艺术鉴赏力、新贵的社交礼仪以及花钱习惯。“土”意味着土气或粗野,“豪”则意味着显赫与华丽。 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土豪”旧指有钱的地主或乡绅。这个词汇的再度“复活”,源于今年9月初流传甚广的一则笑话。一名青年问禅师:“我很富有但不快乐。我该怎么办?”禅师回答:“何谓‘富有’?”青年说:“我在银行有上百万存款,北京市中心有三套房子。不算富有吗?”禅师没说话,向他伸出一只手,青年恍然大悟:“大师,您是让我懂得感恩和回报吗?”“不……土豪,我们可以做朋友吗?”禅师如此说道。
 
《外交政策》的文章说,这则不算好笑的笑话,触动了中国的中产阶层。他们在生活方式日益常态化的同时,对炫耀财富的鄙视与日俱增。许多中国人认为自己是“土豪”的反面——有文化、懂时尚,鄙视炫耀性消费。
 
尽管如此,绝大多数中国人对待“土豪”的心态似乎是爱恨交加。《外交政策》的文章最后总结道:在日益艰难的社会阶梯上,跟“土豪”拉关系(最好是嫁入“土豪”家)仍是一种令人羡慕的捷径。
 
在矛盾的心态中,“土豪”作为一种身份标签,它在中国社会所指向的阶层和群体事实上有些面目模糊。至少,很少有人愿意被归入“土豪”之列。有媒体由此发起了寻找“土豪”的行动:你敢说自己是“土豪”吗?够胆儿就让我们来拍你!(余艾柯)
 
《中国科学报》 (2013-10-25 第8版 视界)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巨型爱因斯坦环揭示宇宙最大黑洞之一 科学家“瞥见”恒星宜居带的系外行星
科学网2025年7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这款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