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发现5.2亿年前完整中枢神经系统
节肢动物具有漫长而丰富的历史,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古老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几乎一无所知。为揭开其神秘面纱,云南大学教授侯先光和博士马晓娅联合日本、英国和美国科学家,从云南澄江动物群始虫化石标本中,发现并确认了5.2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完整保存最古老神经系统的动物化石。相关论文日前在《自然》杂志发表。
金属中发现超硬超高稳定性纳米层片结构
中科院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卢柯研究组,利用自行研发的新型塑性变形技术,在金属镍表层成功突破了这一晶粒尺寸极限,获得纳米级厚度并具有小角晶界的层片结构,同时发现这种纳米层片结构兼具超高硬度和热稳定性。这种纳米结构突破了传统金属材料的强度—稳定性倒置关系,为开发新一代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开辟了新途径。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杂志。
黄瓜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构建
10月20日,《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国际黄瓜变异组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对115个黄瓜品系进行了深度重测序,并构建了包含360多万个位点的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该研究为全面了解黄瓜这一重要蔬菜作物的进化及多样性提供了新思路,并为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打下了基础。
生物节律转基因猪克隆成功
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丹麦奥尔胡斯大学、深圳华大方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采用手工克隆技术,首次将人体生物钟基因突变体转入到猪体内,从而成功获得生物节律转基因模型猪。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上发表。
石墨烯抗菌分子机制被查明
近日,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庆、方海平、樊春海与美国IBM沃森研究中心、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周如鸿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在石墨烯抗菌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将计算机模拟与实验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石墨烯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的一种分子机制。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
中国科大首次揭示
南极磷虾八千年来数量变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立广研究小组,通过对现代和古代企鹅骨骼、羽毛进行稳定氮同位素和加速器质谱碳14定年分析,研究了东南极西福尔丘陵全新世以来阿德雷企鹅的古食谱,首次获得了东南极海域过去8000年来磷虾数量变化。研究表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曾对南极磷虾及海洋食物链变化产生过深刻影响。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出版集团旗下刊物《科学报告》。
(选自《中国科学报》)
《中国科学报》 (2013-10-25 第3版 一周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