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学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14
选择字号:
科学无国界,技术有国界
 
■李学宽
 
经常有人说:“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籍。”按这个句法延伸一下:科学无国界,技术有国界。技术不但有国界,而且还有省界、公司界甚至人界。
 
去年我参加中国科学院一个技术转移培训考察团去美国,签证20人,经过一个月对这20人的调查,通过13人。凡是进行敏感技术研究(微电子、材料、仪器、仪表等)的全部拒签。而且除费米实验室外,其他参观不让进实验室,只能座谈。美国人对中国技术研究的人员都防着呢,技术国界太明显了。
 
理论物理应该叫科学,但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搞的,搞这方面研究的都是地球上的人精,比如邢志忠LRJ、霍金、爱因斯坦。邢志忠LRJ为了抢先发表自己的工作,他可以不睡觉,忘记吃饭。就怕别人抢在他前面发表相似的文章,他要当世界第一。这就是科学,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技术就不一样了,例如没有哪个公司发明了一种催化剂制备的新方法就着急发表,他们如果有新方法保密还来不及呢,就别说发表了。
 
技术有了第一,也可以有第二。技术不行、产品有差距,价格便宜点就是了。
 
丹麦某公司的甲醇合成催化剂国内很多家使用,这个催化剂性能比国内厂家生产的催化剂好很多,也贵很多。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很容易分析清楚,但其他公司就是做不出丹麦这家公司催化剂的水平,而且性能差得不是一点。为什么?就是制备技术保密。
 
一家国外催化剂公司的脂肪酸脂加氢生产脂肪醇催化剂性能优异,售价大约18万元/吨,国内相同反应的催化剂仅售5万元/吨。进口催化剂的寿命是两年,而国产的不到半年,而且进口催化剂的选择性也好很多。我们也可以详细剖析这两个催化剂的组成和差别,但就是做不到进口催化剂水平。即使是这样的现状也没有人认真去做催化剂制备的技术研究,因为这样的研究不是创新,申请不到经费。
 
国外公司重视专利保护,这些催化剂申请了专利,如果你按他们的专利去制备催化剂肯定做不成。做出来的催化剂要么性能差,要么掉入陷阱。下面讲20多年前我经历的一件事。
 
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一个厂家使用的美国一著名石化公司的催化剂突然中断货源。这个厂家非常着急,因为这个催化剂是全厂的龙头,没有这个催化剂就要停产,国内现有的催化剂性能有很大差距,相同催化剂的装填量国产催化剂每小时如果处理1吨原料,美国催化剂可以处理3吨以上。由于反应器大小一定,如果换国产催化剂产品产量就要减少三分之二,这是不能接受的。
 
这种情况下厂家找到我们课题组,要我们仿制这个催化剂,并且要求9个月拿出产品。我们拿到这个催化剂样品,进行了详细的测试分析,清楚了其中的化学组成和每种元素起的催化作用。查找了这个美国公司关于这类催化剂的全部专利(大约有十几件)认真研究。按专利提供的方法进行小试制备。通过模拟反应装置来测定催化剂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通过两个月的努力,小试结果令人满意,催化剂的“三性”与美国催化剂相当。当时我们非常高兴,认为进口的高性能催化剂不过如此。
 
有了满意的小试结果,我们决定中试。然而我们在这个环节制备出了问题。制备的催化剂要么炸球(完整的球形催化剂焙烧后粉碎),要么焙烧无法控制温度(俗话叫飞温)。我们是严格按美国专利的方法制备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分析原因,由于小试的催化剂无需成型,看不到炸球,且样品少,焙烧炉散热快也看不到飞温,中试时这些问题都出来了。按美国专利制备这种催化剂炸球和焙烧炉飞温都是不能避免的,看来这是个陷阱,根本无法放大和工业应用。催化剂制备方法必须重新摸索。
 
为了赶时间,那半年是夜以继日地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发明了一种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的新添加剂,顺利完成任务。9个月后催化剂装填到工厂反应器中。工业运转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比美国催化剂还高,工厂增加了效益。
 
这个催化剂一下把国内加氢精制催化剂效率提高3倍,我们的发明专利申请也很快得到了授权。但我们书写发明专利经验不足,写得太详细。不久被国内一家垄断企业仿制了,并且不让我们的催化剂在他们系统里使用了。
 
技术也有人界。不知道各位是否读过莫言的代表作《透明的胡萝卜》?小说里,小铁匠蘸火的钢钎不是断头就是劈裂。学徒三年老铁匠就是不让他看自己怎样蘸火。小铁匠为了学蘸火,不惜被火红的钢钎烧了皮肤、向老铁匠哭诉求情,但是老铁匠仍没有发善心,因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既然科学没有国界,就让发达国家多去研究吧,因为他们富裕。
 
当然我不是反对我们国家进行科学研究,那么大一个国家应该为人类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也应该有纯科学研究,但不能有太大的比例,毕竟我们经费有限。中国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很穷的,拿不出很多钱养那么多人去搞纯科学研究,我们的有限经费应该多进行技术开发,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
 
我们应该多些人搞技术开发,国家应该多支持技术开发研究。
 
还是先让我们的工厂使用上我们自己的设备和仪表,让我们的飞机使用中国芯,让外国人买我们的精密仪器和催化剂吧。写文章是有钱人玩的游戏。
 
日本的发展历史就是先技术后科学,现在不是也有成群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吗?
 
http://blog.sciencenet.cn/u/lixuekuan
 
《中国科学报》 (2013-01-14 第6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