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戎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14
选择字号:
雅舍追思
 
■戎可
 
1月6日是梁实秋先生110周年冥寿。雅舍是抗战时期梁先生在重庆北碚的居所,一直也没有机缘去拜谒,所幸梁先生在雅舍写的文章我还读了许多。
 
初识“梁实秋”这三个字,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上,他被鲁迅骂得狗血淋头。还记得当时老师极力讲授鲁迅文章的条清缕晰、用意深刻,心里大惑不解。
 
再见梁实秋这个名字应该是在大学二年级。有天我漫无目的地在图书馆二楼文科阅览室里看书,在架子上翻出一本《远东英汉大辞典》,精装32开本,足有两三寸厚,纸薄而韧,繁体文字,凡2475页。在厦门晚秋柔软的阳光下,不懂英文的我竟翻看了一下午,心里想着,编这样一本大书得“泛”到什么程度。后来知道,梁先生还翻译过莎翁全集,在战乱中,在南避宝岛后。
 
真正读梁先生的书是在大学三年级。同班同学阿辉,福建角美人,文学基础相当地好。有天借了《梁实秋散文》,躺在床上读,不时地拍床板,惹得大家怒,纷纷夺书。那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的汇编版本,一套4册,从《清华八年》到《雅舍小品》一应俱全,另有一本《梁实秋书札》。有那么一段时间,宿舍里停止了打牌,大家争读,不时地起争论。还记得赵扬直指梁先生的虚伪:怎么能在深情写出《槐园梦忆》之后转身就与韩菁清坠入爱河?据此力挺鲁迅——尽管他一直是个反鲁党。阿辉最爱《骂人的艺术》,十次拍床板,九次是因为这篇文章。东海一向自视甚高,从来都是与阿辉斗诗斗到睡着,读梁先生是难得的一次与我们同流合污。我没有什么出息,读得最多的是《雅舍谈吃》。每每想家,总是翻出书来,琢磨回家怎么给老爸做个“醋溜鱼”,给老妈弄个“核桃酪”,约三两好友来一顿“烤羊肉”。我这样的吃货,直直地把梁先生的散文当食谱了,俗得没救。
 
我自小读书不勤,识文不精。写字得到的最好评价是“有特色”,每次作文都是生拉硬憋,得分也是惨不忍睹。大学毕业后,居然有人说我写得好,如果不是为了鼓励客套,那应该就是得益于梁先生了。梁先生的文字清直雅俊,意韵深长,既不卖典故弄玄虚,也不写长句拗人口,就连那个时代文人爱用的生僻雅字,在他的文章里也很少见到。读他的文章如同吃一碗好的阳春面,看似简单,实则面条筋道,汤清味醇,过后还能唇齿留香。
 
文章贵在文气,气脉通则文通。气有阴阳之分,阳之过盛则易燥,阴之过盛则易虚,难就难在阴阳平衡。梁先生那一代人,生逢变乱,主阳方能抵外辱拨反正,所以阳刚之文遍地开花,梁先生没有凑热闹,被骂也在情理之中。时过境迁回头看,文字终非刀枪,颂扬人性,传递温暖才是文学的应有之义。世间并非没有苦难,但如果永远盯住苦难看,人便没了希望。也许这些年来,梁先生的文字重又回归,道理就在这儿。高中时期学习强度高得骇人,一度让我非常怀疑“人为什么活着”,以至于上了大学我还时常坐在五楼的露天栏杆上想这事儿。读梁先生的书后,想这个问题想得少了。在这个意义上讲,得谢谢他老人家。
 
前两天跟人说起旗人涮羊肉讲究“三口肉一口汤”,记得梁先生写到过,但想不起究竟是哪一篇,于是去翻书。我手里这套是当年托东海买的,当时他去北京中科院发育所研究生面试,后来他把书送给了我。翻开第一册的扉页,猛然又见东海当时的留言,不觉有些恍然。
 
书页已泛黄,转眼二十年,兄弟们,你们还好吗?
 
转瞬一个世纪,梁先生九泉下可还扶杖笑《狗》?
 
http://blog.sciencenet.cn/u/squirrelroco
 
《中国科学报》 (2013-01-14 第6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