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诗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2
选择字号:
传统企业“智慧化”迈入关键期

 
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外需疲软和成本上升等压力,智慧化转型尤为迫切。图片来源:www.ceh.com.cn
 
充分利用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优化组织生产能力,利用智慧要效益、谋生存、求发展,是当前每个传统企业的必修课。
 
■本报记者 原诗萌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你不必再为了买件合适的衣服而在商店里左挑右选,只需要登陆网站,提交颜色、款式、尺码等信息,就可以坐等为你量身定制的衣服送货上门了。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应用的渗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变得更加有智慧——他们不仅能很好地理解和满足你的需求,也能充分、敏捷、灵活地运用资源。
 
“企业正在演进为一个生物体,智慧化必将成为企业生存的基本策略。”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智慧企业发展年会上,国脉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杨冰之如是说。在他看来,企业“智慧化”正迈入关键时期,充分利用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优化组织生产能力,利用智慧要效益、谋生存、求发展,是当前每个传统企业的必修课。
 
变革时代的传统企业
 
21世纪初,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日益成熟,在一些人眼中,其重要性也开始减弱。比如美国的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曾在2003年时撰文提出“IT无用论”,认为IT已经像电一样普遍,因而平淡无奇。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随着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新的变化层出不穷。在本届年会上,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安筱鹏指出,信息技术给传统产业带来了多方面的变革,而这些变革也给企业能力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首先,信息技术重构了产业价值链,使得个性化定制能力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选择。
 
安筱鹏表示,传统的制造工艺过程中有大量的隐性知识,决定着企业产品的质量、功能等,是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来源,而信息技术则推动了制造过程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正如曾任美国消费者协会主席的艾拉马塔沙所说:“我们现在正处于从过去大众化消费进入个性化消费的时代,大众化消费的时代即将结束。现在的消费者可以大胆地、随心所欲地下指令,以获得特殊的、与众不同的服务。”
 
而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则代表着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商业模式的重新定义。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阿里巴巴金融业务部门已累积为超过12.9万家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贷款总额超过260亿元,贷款平均额度为4万元,坏账率不到0.9%。
 
这些变化让传统的金融公司深受触动。招商银行行长马尉华曾在一些场合直言,银行也是IT公司。马尉华表示,凭借庞大的数据处理系统、完善的征信系统以及便捷的移动支付终端,传统的银行业务完全可以在互联网上完成。
 
此外,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还包括产品形态的创新和产业组织体系的重组,这使得向服务化转型以及提升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成为很多传统企业的必修课。
 
“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产业都将处于深度调整中。如果想成为一个产业的领导者,唯有先知先觉,构筑和培育这四种基本能力——即个性化定制能力、服务化转型能力、产业链整合能力、重新定义商业模式的能力——才能适应产业变革,引领潮流变化。”安筱鹏说。
 
迈向智慧化
 
在杨冰之看来,传统企业在培育上述四种能力的同时,正是迈向智慧化的开始。
 
杨冰之指出,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阶段,目前正处在信息化的末端和智能化的前端,即智能化服务阶段。而从智能化服务的实现开始,企业将逐步迈向智慧的阶段。
 
“那些能够利用数据价值,挖掘内外资源,寻求智慧模型,形成高效管理的企业,就是智慧的企业。”杨冰之说。
 
那么,中国在智慧企业方面的进展如何?
 
多位与会专家向记者指出,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零售、金融等行业的企业较快实现了智慧化的转变,并诞生了电子商务、网上银行和移动支付等新模式。相比之下,由于此前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和规模效益,且在思想意识上迟迟未能转变,中国制造企业的智慧化转型则相对落后。
 
服务化进程的落后,即是中国制造企业缺乏“智慧”的明显表现。据安筱鹏提供的数据,美国制造与服务融合型的企业占制造企业总数的58%,芬兰的这一比值为51%,而中国具备服务型能力的制造企业仅占所有企业的2.2%。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外需疲软和成本上升等压力,因此,智慧化转型也变得尤为迫切。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有一些制造企业率先实现了智慧化的转变,并为其他制造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范本。红领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2005年开始,红领集团的战略目标转向高端男正装量身定制的模式(MTM),搭建了集服装MTM个性化设计、电子商务、柔性生产和经营管理于一体的信息系统支撑平台。客户可随时随地提交订单,系统则会根据当前的存货、产能等进行计划排程,即时把承诺信息反馈给客户,在订单确认时进行物料、产能等资源分配。
 
通过MTM,红领集团实现业务接单量年提升100%以上,由传统的价格竞争、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服务竞争转型,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未来十年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关键时期,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构建智慧企业将使我国制造业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和更好发展。”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总结说。
 
《中国科学报》 (2013-01-02 第2版 技术经济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