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林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1 17:24:56
选择字号:
戴汝为院士:对中国科技创新寄予期望

戴汝为

 
本报智库新年愿景
 
■本报记者 张林
 
在传承钱学森学术思想衣钵的人中,其弟子中科院院士戴汝为堪称50年来最彻底的一个。在他的同事、学生和友人眼中,这种薪火相传绝不是“言必钱老、行必钱老”式的教条,而确是出于对一位大科学家的思想及精神魅力的信服并身体力行。
 
上世纪80年代末,钱学森及戴汝为等“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的提出,为从“系统科学”角度认识、处理自然与社会问题打开了一扇窗。戴汝为主要的学术工作即围绕此展开。
 
他创建了“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提出了“社会智能科学”,目前主要服务于国家重大宏观问题的决策支持。这让许多部门、单位慕名而来,希望从他这里找到能够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方法乃至可操作的系统。
 
慕名者越来越多,但课题组成员感到,真正不走样的付诸实践才是成功的关键。
 
“智能化就是让脑力劳动自动化。”就像戴汝为对“智能”一词的简短定义一样,让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论”从理论步入现实,看似简单,过程却相当艰辛,而且比目前的一些信息化、智能化的工程应用要更加复杂、缜密。
 
一次钱学森生病住院,戴汝为去探视。一进门,钱学森就“揪住”一个问题,两人讨论起来,把一些在场官员“晾”在一边,直至探视结束。
 
“钱老和我们讨论问题绝不留情,往往说得你面红耳赤。”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戴汝为不忘提点他面前的学生,“我现在对你们是比较客气的”。当然,这些仅限于讨论学术问题。
 
大科学家的学术思想、科研精神和人格魅力影响着戴汝为这一代科学家的人生。
 
面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世纪之问”,戴汝为感慨于学界前辈对于科研的热爱和近乎痴狂的投入。“科学研究是艰苦的,必须心无旁骛,投入毕生精力,才可能做到。”
 
他同时对于中国科技创新寄予期望:
 
创新的运行与实现是一个新的“系统”,对个人是“形象思维”泛化与“逻辑思维”缜密的结合;对于一个民族,则是弘扬发展屹立于世界的灵魂。
 
《中国科学报》 (2013-01-01 第19版 展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