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么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9-7 10:10:56
选择字号:
悟则刹那间
 
■么辰
 
2012年已过去三分之二,在过去的这8个多月里,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听了三场难得的讲座,到此我才明白“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是一句虚言。
 
先是白先勇先生在北京大学演讲昆曲艺术,他详细讲述了《牡丹亭》的唱词之美,记得他特别点到“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一句中“片”字的奇妙之处,而这也许是被很多人所忽略的。接着是昆曲的现场表演。确实,无论是剧目本身的唱词还是表演者的唱腔、身段、扮相,昆曲都来得十分雅正。
 
到了提问环节,我斗胆问了白先勇先生一个关于他父亲的问题,我先是班门弄斧地说,自己对于白崇禧将军的两个人生片段印象最深:一个是他带您去桂林庆祝您祖母的九十寿辰,当时正值抗日时期,在去桂林的路上教孩子们唱岳飞的《满江红》,他一生只会唱这一首歌,他唱一句你们学一句;另一个是他送您去美国读书,在台北松山机场他掉泪了。我记得说到后一句话时,白先勇先生双手捂腮,眼神中似有无限的伤感,他一下像个小孩子一样地望着我,后来我才进一步得知那其实是他和父亲的最后一面,是“今夜扁舟来别汝,此生从此各西东”式的永诀。我接着提出我的问题:“听说您一直都想写一部有关您父亲的书,不知道这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怎么样了?”他很爽利地说下个月就要出版了,书名叫《白崇禧将军身影集》。
 
不久之后,在人民大学我又听了一次白先勇先生的讲座,其时这本书已经出版,开始在大陆和台湾地区引起热议。这次的演讲需要凭票入场,我因为没票而在门外等了半个多小时,承蒙退票者的好意,我得以听到这场难得的讲座,那天他终于开始讲述他的父亲白崇禧,声光画电的现代技术一起登场,看得出他在试图尽量真实还原父亲的一生。听完演讲后的总体感觉是先前的那半个多小时没有白等,见识了许多新奇的观点、照片和纪录片。
 
后来我看完了《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一书,除了少量白崇禧自己的文字以外,这本书基本算是看图写话,我发现除了一些新出现的照片之外,文字写作方面没有超过白先生演讲的范畴,他所写的在以往的演讲中基本都说过了。另外,中国有很多事是“为尊者讳”,白先勇先生则是属于“为父亲讳”,有一些事与史实不符。这本书只算是一家之言,这里的“一家”兼有一个人和一家人两个意思,中国的传统是一个人、一个家族乃至一个王朝成为陈迹之后,只要他们在历史上作为一条或是一群血肉之躯匆忙行过,总有人不辞辛劳而又不揣冒昧地编纂这一个人、一个家族乃至一个王朝的生平传记、家谱族谱、正史实录。
 
《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一书中有很多不符合史实之处,他对于历史的遮掩、曲解或者干脆避而不谈,我看过之后只是体会到这曲笔之中自有一种可爱喜人,因为传主毕竟是作者的父亲,对父亲的行为做适当的曲笔完全可以理解。有趣的是,白先生在“为尊者讳”的同时也做到了“与仇人和”,因为他为那个视谋杀为一种独特艺术的“活阎王”谷正文开脱和洗刷了罪责。
 
历史是一种最不可靠的东西,古希腊的希罗多德早就怀疑过历史的真实性,中国的“二十四史”亦被毛泽东贬为“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所谓正史的这洋洋四千多万字在他的《贺新郎·读史》一词中被批评为“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毛泽东的高明之处是提出人们的任务应该是“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梁启超也曾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可见中国人修史习惯的养成,或许是因为中国封建历史中见不得光的事情太多,总需要有人及时地把这些糗事洗干净,这架势活像《西游记》里的妖精每每捉到唐僧后,第一句话总是“洗剥干净之后煮了吃”。历史记录者总是放大镜和显微镜双管齐下,无限扩大历史人物的优点和他们做的事业,而用不断地重修和冲洗(或者干脆用火烧)来去除他们的不堪之事。王立群教授说:“小人物怕政府,大人物怕历史。”——这句话倒是一句箴言。
 
稍有历史常识的读者亦不会把《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当成纯粹客观的史料来看待。
 
第三场演讲也是我最为珍视和喜欢的一场知识的饕餮盛宴,也许很多年之后我仍然会对这场演讲历历在目——北京大学请来了汪荣祖教授讲胡适先生,题目叫做《当胡适遇到蒋介石——论自由主义的挫折》,之前对于汪荣祖教授的印象是知道他和李敖的关系非同一般,两人合著过《蒋介石评传》,这本书我一直想买商周文化的版本,但一直没买到。
 
到了才知道,演讲的地点不是大礼堂或是阶梯教室,就是普通的小教室,听讲的人已经拥挤到了课堂外面的院子里,这一次北大历史系的准备工作做得很不好,他们没想到一下子会来这么多人。等待开讲时随便翻看着李敖编的《胡适选集》第一卷,我和一位同来的朋友说:“如果胡适先生在这里,一定不让我们这样站着等。”当年胡适教授在北大讲课时,看见女学生座位旁边的窗户吹着凉风,他会亲自走下讲台为其关窗。
 
演讲开始时,角落里的手机铃声每响一次,欧阳哲生教授就一脸怒气地四周扫视一遍,这才渐渐平息了杂音。汪荣祖教授讲了胡适先生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至少是在大众出版物里很少涉及的故事。我在后排站着听完全部演讲,只觉得胡适先生的形象更加无懈可击,他以自己70岁零70天的生命诠释了五四知识分子的那种气魄和风骨,最后他倒在了“中央研究院”的讲台,可看做是那个时代的完美谢幕。胡适先生晚年最喜欢顾炎武的《五十初度时在昌平》诗中的一句:“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他为好友陈光甫八十岁寿辰写的题词也是引用的这句诗。与胡适先生比起来,爱因斯坦是幸运的,因为二人所信仰的理论同样超越时代,但至少爱因斯坦看到了自己的理论名闻天下,被广为传布,胡适就没有那样的福分了,他是赍志而殁的志士仁人。
 
对于这三场演讲的感受,我只想用撒切尔夫人回英国后对中国之行的一句评价来形容:“百闻不如一见。”很多人闻道十年不如人家一朝悟道,缺少的只是佛教所谓“顿悟”的能力,六祖慧能在《坛经》中的所谓“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说的就是这样一种“顿悟”。我想这就好比是“刷”的打开一把写有张旭草书的象牙折扇,中国礼乐文化的奇情都在这一霎那展露得通透无遗,这比苦读那些汗牛充栋、佶屈聱牙的中国古书不知要简省且深刻多少倍。有很多道理也仅仅是在俯仰之间就可以体悟得真真切切。
 
《中国科学报》 (2012-09-07 B4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