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麻晓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9-7 10:1:22
选择字号:
师生关系的变与未变

孔子同弟子的关系是古代师生关系的楷模。

李镇西与学生研读《傅雷家书》。图片来源:“李镇西文集” 
■本报记者 麻晓东
 
这个周末是否该去探望一下老师呢?随着又一个教师节的临近,去年刚研究生毕业的小美开始为这个问题纠结起来。
 
已经参加工作的小美提起自己的导师,在感恩的同时,也心存一丝怨气,“我读研那阵子,正赶上师母怀孕生产,那一年我都记不清自己跑了多少趟妇产医院,挂号、取药、陪检,有时真感觉自己就像他家的保姆一样”。
 
与小美的感受相仿,可能很多硕士生、博士生都曾为与导师的“亲密”关系快乐并烦恼着。而在很多新入学的大学生眼中,如何与老师相处,也是他们进入新学年后将要面临的一门功课。
 
近日,有媒体报道,网上一项关于师生关系的调查引起了不少新大学生的关注,据调查称,“六成大学生路遇老师从不打招呼,甚至会绕道而行”。据说,这项调查在部分新生论坛里引起了热议,很多新生在惊讶大学里的师生关系如此淡漠的同时,更加烦恼该如何跟老师相处,并纷纷发帖求学长学姐传授“秘籍”。
 
而对于更多的中小学生来说,这个教师节送什么礼物,则成了他们和家长犯难的题目。
 
师生关系如何相处?师生关系的真谛是什么?
 
师生关系利益化谁之过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培养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传统。春秋时期,孔丘同弟子的关系,是古代的楷模。他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生对他尊重景仰,亲密无间。战国时期,荀况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喻学生可以后来居上,超过老师。唐代韩愈则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邵晓枫曾对中国的师生关系作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她在2008年就撰著了长达40万字的博士论文《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邵晓枫表示,自有学校教育以来,学校的师生关系就在不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也随之而变化。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在整个世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师生关系作为教育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毫无疑问地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发生了巨变。与此相应,百年来人们关于师生关系的思想也有较大变化。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师生关系思想在继承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日益走向民主、平等。但同时,它也面临着如何处理古今中外有关思想的关系问题,中国的师生关系问题处于从来没有过的惶惑和争议中。
 
当记者在“百度知道”中输入“师生关系”后,对于“现在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给出的推荐答案竟是:“学生和老师之间永远有一座桥梁,上面铺满了白花花的银子,这就是现在新型的师生关系。”
 
对此,邵晓枫认为,这个观点虽然不能说完全错误,但也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一直以来,教育学理论都是师范院校的基础公共课程,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如何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等都是教师在入行前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但在现实中,认知和情感往往会产生脱节的现象。
 
邵晓枫指出,师生关系利益化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主要包括个人和社会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在个人因素方面,一种是有的老师把教师职业当做纯粹的谋生手段,在职业中没有倾注感情和信念,对学生比较冷漠,不关心他们的生活世界或精神世界,觉得上完课就完成任务了;另一种更糟糕的情况就是完全功利化的态度,如有的老师希望家长能为其办事或送礼,根据家长的地位来决定对待学生的态度……
 
“其实,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对以私塾为代表的功利化教育的弊端进行过批判,在现代的商品经济时代,这种情况可能更加严重,但也不能因为个别现象,就认为师生关系都是利益关系,这就否定了大多数老师的辛勤付出。”邵晓枫说。
 
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邵晓枫认为,在目前的教育实际工作中,师生关系还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有的教师仍以权威自居,高高在上,导致师生沟通不够;二、教师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为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粗暴;三、教师对学生存在偏爱的现象,对大多数学生关爱不够,打击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四、有少数老师严重侵犯学生的权利,也有极少数学生故意伤害老师。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对教师自身也有各种不利的影响。
 
现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的李镇西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方面成绩卓著,提出了一系列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理念,而对于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问题,他也有着深刻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身为校长、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李镇西每天都坚持做“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而在这“五个一”中,他最看重的就是“每天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在他看来,离开了和学生心与心的交融,一切教育都谈不上。
 
李镇西说,师生关系绝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以来,“对话”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而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如果说,在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相对于对方都是一种“它”者,那么,在对话情境中,师生之间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便创造和分享了真正的教育。这种教育,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生活,是他们成长的历程乃至生命的流程。
 
李镇西在30年的一线教学经历中,有很多感人并令人深思的师生关系案例。例如,1990年他在担任高中班主任后,与学生共同制定了一份班级管理条例,其中对他本人也作了一些规定:凡每月对学生发脾气超过一次,或错批评同学,或利用自习课讲语文,或下课压堂两分钟以上,罚扫教室一次。不久,李镇西因错批评同学而违反了条例,他在当天学生放学后,二话没说,一个人拿起扫把在教室干得大汗淋漓,在学生中引起了轰动。
 
李镇西告诉学生: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两年过去了,同学们逐渐接受了这一观点。后来他又因各种犯规而五次罚扫地,大家都认为很正常、很自然了。
 
邵晓枫认为,由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教师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和人格。
 
邵晓枫说,师生民主平等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而应真正在教育实际中践行,要像李镇西那样,把自己的人格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任何只停留在口头上的民主平等,都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国科学报》 (2012-09-07 B1 文化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欲在脆弱冰川周围建屏障 科学家揭开天体高能电子产生之谜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