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钟华)8月20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主办的汉语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来自全国57所高校及有关机构的专家学者、汉语教师和研究生共200余人在本次论坛上探讨了汉语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定位,与海外华语教学的关系、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等问题。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起步于1950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即汉语应用语言学)学科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交叉性应用学科,初步确立了学科地位,明确了学科性质,构建起了学科框架。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界明确了该学科第二语言教学而非文化教学的基本性质,为其后十几年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积淀,随着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学科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而汉语应用语言学开始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与此相关,社会上对该学科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有不少模糊认识,甚至存在偏离学科属性与矮化学科的倾向,对汉语国际传播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论坛上,专家们普遍认为当前学界面临的一个关键性任务就是进一步阐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明确其学科定位,学界同仁有义务担当起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重任,从学理层面理性地思考和回答与学科建设相关的现实问题,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范式、科学的方法以及科学的视野来规范学科、建设学科。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在为该论坛作的书面致辞中表示,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把今年定为基地建设的“学科年”,希望通过座谈、高峰论坛和国际会议等一系列学术活动来推动学科建设健康发展。作为北京语言大学建校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本届论坛的宗旨在于通过对汉语应用语言学学科的性质、定位、范围、人才培养等方面问题的探讨,在学理层面上进一步夯实学科基础,巩固其学科地位,明确学科发展方向,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提供更为坚实的学术支撑。
《中国科学报》 (2012-08-22 B2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