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www.quanjing.com
选择实习应尽可能从事与专业有关联的工作,哪怕是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如果实习与专业实在不相关,要更多地学会适应职场的普遍道理,因为世界是平的,道理是通的。
■本报记者 温才妃 实习生 郑好
“你学的是数学专业,现在要找一份销售类的工作,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你确定原来的专业就不要了?”国内某知名求职节目中,主持人面对转行就业的研究生小黄,流露出一丝惋惜。
“是的,我确定!”小黄说。
“原因是什么?”主持人问。
小黄支吾了半天,给出了一个“专业兴趣不足,感觉自己适合做销售”的回答。然而,台上的招聘老板们并不满意。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大学生跨专业就业并非稀罕事,但是有多少人进行过理性分析,前期作好跨专业准备,不禁要打上问号。大学生跨专业就业中存在的频繁跳槽、工作动力不足等问题,或许可以在实习中找到端倪。
迷茫型实习:敢问路在何方
大一暑假在保险公司实习,帮忙整理资料、接待外宾;大二暑假在家教公司做行政助理,回答家长咨询。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大二学生赵蕊暑假里并不轻松。她最中意的职业是人力资源,可父母认为环境科学的就业机会在增加。“现在还没有下定决心,只好专业与兴趣作两手准备。”
赵蕊甚至预想了大四的实习企业,可始终未将本专业实习列入计划表。“挺迷茫的。”她一度感叹。
赵蕊之所以迷茫,在于选择了一条更难以抵达的路。根据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的调查,2012届已签约毕业生中,近七成人有与“专业相关”的实习经验;只有与“专业无关”的实习经验者,签约率仅占15%。
职业规划师林少波表示,他并不鼓励大学生盲目脱离本专业,“因为一旦脱离本专业,外界对求职者的专业认可比较难,之前积攒的人脉资源很可能用不上,最糟糕的情况是专业没得到实践,跨专业也没得到成长,两边全耽误”。
尝试跨专业实习,大学生也可能有别样收获。今年夏天,重庆大学计算机专业大二学生李想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去了一家国学馆做培训助理。因为不喜欢本专业,李想本想借着暑期体验社会,在实习之初并没有作太多规划。但两个月的实习却让她下了一个决心——将来报考中文信息处理方向的研究生。
林少波指出,跨专业实习主要培养的是知识和信息转化能力,与非同知识体系和逻辑的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
“选择实习应尽可能从事与专业有关联的工作,哪怕是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如果实习与专业实在不相关,要更多地学会适应职场的普遍道理,因为世界是平的,道理是通的。”林少波说。
微调型实习:方向在实习中校准
孙晓磊的学习、工作经历,经过了“三级跳”——本科在河南大学学习新闻学,研究生在北京邮电大学攻读网络传播,目前的职业是某留学机构咨询师。
“与其说‘跨专业’不如说‘细化专业’。” 孙晓磊说,“三者有很多联系,对我来说是一个目标逐渐清晰的过程。”
本科期间孙晓磊在报社实习,打杂的活儿居多,更重要的是“记者虽然能够发现问题,但却不能改变问题”;研究生期间他曾到某研究院实习,很好地开阔了学术眼界,但是他认为这个岗位仍离解决实际问题甚远。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实习是研究生期间在某网站做网络编辑,那是他第一次接触网络媒体。“之前的实习,我就像是一个‘旁观者’,无法改变什么;但是那次实习让我有了‘参与’的感觉。”孙晓磊说,“这种感觉很美妙。”
后来从事留学行业,他不仅运用到了媒体中所学到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工作中需要设计解决方案,这正与他一直追求的工作相吻合。
中国农业大学就业办主任李洋表示,大学生通过实习,实现就业方向上的“微转移”,使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个人的爱好、性格、能力和职业倾向得以发挥,是一种理想的就业方式。
林少波提醒大学生在微调就业方向时,应该考虑三个问题:第一,行业前景,是朝阳行业还是夕阳行业;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第二,企业前途,是纯粹要赚钱,还是有远大的使命?第三,老板见识,是目光短浅的小生意人,还是远见卓识的大企业家?“三者最好都能达到最优状态。”
目标型实习:提高难度是上策
这两天,王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喂,同学你好,请问有时间吗?我想做一个电话采访。”
王益是某“985工程”高校物理学大三学生,当一名记者一直是她的理想。可惜的是,高考时她遵从家人意愿,填报了理科专业。从入学之初,她就在校报做记者,也曾为报社做过资料整理工作。接触正规的记者实习,还是第一回。
“不就是问几个问题吗?”一开始王益把采访想得“太美好”,一口气打了一圈电话后,给编辑交了一份采访整理。谁想,编辑却为她指出了十余处不足。经过多番补充采访、修改稿子,她才完成了采写任务。
虽然备受折腾,可“提高版”实习并没有让王益打“退堂鼓”。“全程充满了成就感,感觉自己离记者这个职业又近了一步。”
“对于那些已有明确职业规划的跨专业实习生,应该重点在动手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整体规划等方面予以加强。”李洋说。
林少波补充,在工作的8小时之外,实习生应该做一些有助于自己快速成长的事,例如掌握跨专业的理论知识、多向职场前辈请教。在实习中遇到挫折,要“永远把自己当个学生”,以平常心、感恩心、敬畏心来对待每一个纠误人、每一次挑战的机会。
补充型实习:实习问题不应拖到就业
云南某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的小李,在众人眼里是一个“不安分”的人。由于本科期间,他只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实习学分,没有过多地从就业角度规划实习。毕业5年间他换了6份工作,当过图书编辑、房地产中介,卖过保险,也卖过吊车。
在林少波眼中,小李的频繁跳槽是典型的“篱笆式”路线。他解释,小李从事的职业相关性不大,虽然5年的人生经历看起来很丰富,但是实际上他的人生质量并没有制高点。“如同篱笆的竖条,整齐排列着,但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
“合理的职业规划思路应该是先通过实习选择一个行业,再从行业里选择适合的职业,然后为此去找一家进入的企业。”林少波说,比如,求职者选择IT行业,从事程序设计员这个职业,然后进入某个互联网企业。
从本科到博士,王啸亚一直在某“985工程”高校中文系就读。在众人眼中,他毕业后的理想职业是教师或公务员。今年年初,他宣布要在房地产行业找工作,希望成为一名地产销售经理。放弃10年所学专业,选择一个从未有过实习经验的行业,朋友觉得王啸亚“疯了”。
“这种行为是由于大学生就业缺少长期规划造成的。”李洋认为,大学生就业后,通常要经过较长时期的积累才可能走入轨道。研究生、博士一般从事科研、教学和较高层次管理的居多,社会和自我对职业发展的定位相对较高,所以“他们在转行就业时,要考虑自己的选择是长期规划还是短期行为,在选择职业时应更加注重长远的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2-08-22 B1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