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童
东莞司机李军答应帮老乡弄到出租车指标,收了老乡的钱去托人。前后送礼9万元却仍然未能拿下指标,李军选择了自杀。李军的妻子说,东莞的出租车指标“茶水费”现象太普遍。(8月21日《羊城晚报》)
同样是《羊城晚报》的消息,因为广州司机老王举报“茶水费”而被出租车公司开除一事,今年3月,东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韩任海在接受采访时称,打击“茶水费”,东莞已制定了一套做法,并鼓励广大司机“举报茶水费别怕丢饭碗”。言犹在耳,如今却又惊爆夺命“茶水费”的悲剧。
“茶水费”如此让人纠结,其中的关键缘由,是因为僧多粥少的营运出租车牌号资源,常常集中于为数不多的出租车公司手中——若想“分得一杯羹”,就得“乖乖作表示”。
不必讳言的是,局部地区、一定范围出租车公司的资源“相对垄断”,自然也不是什么“上天的赐福”。想要拥有和保持这样的“特权”,若不“脑袋开窍”、“聪明行事”,恐怕同样好景难久、后果堪忧。由此,所谓的“介绍费”、“茶水费”等等,就成了一种平衡各方利益、润滑多种关系的腐败“吸血财”。
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所言,现在东莞的“茶水费”最高已经要到“12万元一辆车”,这既可看做李军命丧“茶水费”的重要诱因,更也衬出了内中腐败的愈演愈烈之势。
资源垄断不除,开车盘剥难消。近年来,尽管明眼之人早就屡屡呼吁规范出租车管理,不见得只有把“公司化”做强做大一条路,但碍于某种“上不得台面”的私欲之想,或者干脆说是方便腐败之念,扩大出租车牌照发放比例的思路,始终难被公开、公平、公正地大力实施与推进。循着这一现实语境,举报“茶水费”失业也好,介绍“茶水费”自杀也罢,恐怕都不过是无奈的悲鸣和无力的抗争罢了。
《中国科学报》 (2012-08-22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