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邦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28 5:36:30
选择字号:
科学课程改革的学术基础
——评《课程视野:小学科学教育的挑战及应对》

 

 
■丁邦平
 
科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人类反对神学,张扬理性,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力量和最有价值的知识。当前,不管是科教兴国,还是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国家政策立足点而言,科学无疑受到了党和政府极大的关注。而科学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科学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却在我国遭受冷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质量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科学仍旧作为确定性的知识在课堂上被传授、学生的科学素养仍未提升等。而小学科学虽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改中确立为一门新学科,但普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素质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荣华博士的新著《课程视野:小学科学教育的挑战及应对》,对于我们了解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构建合理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学科学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书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课程理论的独特视角
 
课程是一个复杂的事物。随着课程领域的范式转换,课程逐渐作为一种多元文本被理解。而此书正是超越传统的课程开发范式,构建一种新的文本的尝试。张博士由课程的五个层次出发,构建了此书的理论框架。作者在古德莱德的五个层次的课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课程、正式课程、可理解课程、实践性课程和经验课程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诠释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内涵。正如作者所言,课程是一个复杂的事物,作者能够以复杂的视角审视课程,以新的框架构建课程,体现了宝贵的创新精神和勇气。
 
(二)全面的历史探索
 
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人类是生活在时间的深度上的,现在的行动的发生不仅在预示将来,而且也基于过去。因此,全面地考察历史,不仅有助于分析当前的问题,而且能够避免重蹈覆辙。实事求是地讲,作者对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历史考察,不仅关注了国内,而且拓展到国外,这对于比较国内的小学科学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科学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作者在课程的五个层次的理论框架之上,首先论述了小学自然课程的历史之路,对自然课程——科学课程的前身,生存与发展之路进行解读,对于全面了解科学教育的历史有重要意义。此外,在介绍国外小学科学教育的历史脉络时,作者在重点介绍美国小学科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之上,还概述了法国、德国和英国的小学课程发展历史,为国内研究者和教师了解国外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特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三)强烈的实践关怀
 
在教育学的学科地位窘迫的今天,作者能够走出象牙塔,扎根于实践,不仅能够填补理论与实践的鸿沟,而且体现了教育学者的实践关怀与精神。作者考察了中国新一轮小学课程改革的状况,发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问题,这对于反思新课改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作者经过对上海市小学科学课程师资队伍和实践性课程的调查,分析了当前上海小学科学教育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从数据呈现、数据分析到结论的得出,全面勾勒了当前科学教育的主要问题与面临的困境。同时,也为教育研究者、科学教师、课程编制专家敲响了警钟。小学科学教育的问题众多,困境重重,通过科学教育实现科教兴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旧任重道远。
 
(四)对未来的展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科学教育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的教育改革与现状,更要关注未来的科学教育的发展。仅仅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问题是不够的,作者通过思考“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的经历,得出了“做中学”昭示了中国未来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的结论,为今后中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外,作者详细阐释了“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的理论基础,并与杜威倡导的“做中学”一般教育理论进行比较,加深了对“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理性认识。最终,作者展望了用“做中学”改造小学科学课程的可行性,这对于丰富当前我国科学教育教学方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程视野:小学科学教育的挑战及应对》一书从课程理论的独特视角切入,深入剖析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问题,努力尝试用“做中学”的探究方式改造小学科学课程,这对于达成提升我国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2-05-28 B3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人类胚胎着床过程的力学机制首次揭示 破解人脑独特性的关键DNA片段发现
NISAR卫星破纪录天线在太空“绽放” 创纪录高温引发异常融冰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