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搞清蛏子打洞的秘密。
图片来源:Arne Hückelheim/Wikimedia Commons
由于没有肌肉,大西洋蛏子(Ensis directus)很难挖到海床下1公分或2公分的地方。
然而不知何故,它们有时却能够以每秒1公分的速度将自己送到海床下70公分的深度。
新的研究显示,这个把戏的诀窍就在于环绕在蛏子周围的流沙。
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研究人员打造了一个薄薄的矩形容器,并且用直径1毫米的透明玻璃珠将其填满。
研究人员随后将蛏子放入容器中。他们发现,当这种动物收缩它们的外壳后,周围的“沉积物”便开始塌落。
通过将外壳紧紧闭合,蛏子将周围的水牵引到玻璃珠之间的空隙中。由此形成的水—珠混合物减少了蛏子在挖掘时遇到的阻力。
研究人员在5月23日的《实验生物学期刊》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工程师们正在紧张地模拟蛏子的运动而为自治水下机械研制小型挖掘机器人。其目标是让这些自治水下机械像锚一样自己在海床上进进出出,从而排除了对有可能耗尽蓄电池寿命的发动机的使用,同时将机械牢牢地固定在海底。
蛏子是一种软体动物,贝壳长方形、淡褐色,生活在沿海泥中,肉味鲜美。(来源:中国科学报 赵熙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