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启臻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28 5:36:30
选择字号:
具有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农业

 
■朱启臻
 
北大的钱理群教授曾说,北大在培养“精细的利己主义者”。我相信农业大学一定在培养利他主义者。为什么呢?因为从事农业的人是为全社会作贡献,是为他人利益而存在的。
 
记得在一次关于农村发展的论坛上,有一些学者作出了这样一个判断:安徽小岗村之所以到今天还穷是因为他们分田单干,走了单干的道路;以华西村为代表的明星村之所以富是因为他们走了集体化道路。他们举了大量的例子,如华西村、南街村、山东龙口的南山集团等等,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凡是要想富,就要走集体化的道路;凡是分田单干的,就只能受穷。”这个判断得到了众多与会者的响应。有位老同志问我的看法,让我对这种主张作个评论。我对他们说,你在全世界范围也很难找到走集体化的道路靠种小麦和玉米发了财的人;但是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搞工商业发家致富的个体户。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发财或受穷并不在于他分田单干还是走集体化的道路,而在于他从事的是农业还是非农业。
 
那些明星村没有哪个是靠农业发展起来的,靠什么?靠工商业。农业与工商业的最大不同在于一个是“公活儿”,一个是“私活儿”。农业是“公活儿”,学术一点的术语称为“农业是公共产品”,也有人说是准公共产品。我呼吁了好多年,就是要让公众知道,农业并不是一个生产者可以靠此发财的产业,它不遵守“物以稀为贵”的经济学原理,道理很简单,当一个国家的粮食发生短缺时,政府会动员国家的力量平抑物价,可以采取限制消费、制定最低价格等强制手段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因此想卖高价是不可能的。前年发改委不是对炒作绿豆的公司给予了处罚吗?但是没听说对炒作手机、炒作房地产的公司给予处罚。为什么?这是农业的特性决定的。因为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温家宝总理讲过,哪怕未来农业产值占GDP的百分之一,但有一个事实是难以改变的,那就是百分百的人都要吃饭。农业安全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一个国家内,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买得到、又买得起足够的农产品。这里的任何人当然包括穷人,穷人也买得起粮食和蔬菜,这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全,当然我们没有办法阻止富人买便宜的农产品。有人主张粮食涨价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这是不懂农业的表现。农产品涨价了,穷人怎么办?农产品涨价,自给自足的农民能受益吗?当然,农业也不遵守“薄利多销”的规律。近些年“卖难”已经成为威胁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卖白菜难、卖柑橘难、卖土豆难,诸如此类,通过降价能促销吗?不能,因为人们的消费量是一定的,消费者不会因为生产者降价就提高消费量,而且农产品的消费具有替代性。也就是说,你今天多吃了苹果,就要少吃柑橘,明天多吃黄瓜,就要少吃萝卜,当农产品供给过剩时,靠信息促销、靠降价促销都不起作用,经济学家称为需求弹性小所致,这就是农业。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特性,如正外部性问题,农业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提供农业景观等等,全社会享受农业带来的诸多好处,但是农民付出了却难以得到回报。所以说,农业生产干的是“公活儿”。
 
工业与之相反,它排出的“三废”,污染了空气、污染了水源、污染了土地,其成本由全社会承担,发财却是少数人的。所以说工业干的是“私活儿”。工业是可以赚钱的行当,农业不是。农业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就是从事这种对全社会有好处,而自己得不到更多实惠的行业。农业是利他的产业,是值得全社会尊重的产业。可以肯定地说,社会越是发展,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地位会越高,会受到更多的尊重。
 
说到农业科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科技的判断有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即提出农业科技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人们势必要问:农业科技为什么会有这三个特性呢?是什么决定了这三个特性呢?原因很简单,就是由农业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所决定的。因为农业有这“三性”,决定了与农业有关的很多方面都具有这“三性”。过去由于我们认识不到农业和农业科技的这些特性,错误地把农业科技作为农民致富的工具或手段,结果使我们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受到重创。原因很简单,既然农业科技可以为农民增收,那就让农民购买科技成果,农业科技人员也可以从中受益,因此,就给农业科技人员“断奶”了,科技推广队伍也就随之“线断、网破、人散”了,只要有精简机构、机关裁员的事,领导首先就会想到农业推广人员,这个损失就是源于对农业科技的错误判断。
 
几年前我在农业部举办的一个讲座上提出:农业部不要再提“科技可以给农民增收”这样的说法,这样容易误导人们忽视农业科技的国家责任,而加重农民的负担。农业科技是公共产品,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国家的事情,不要和农民增收联系在一起!现在,中央明确了农业科技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这就为保障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农业科技人员无疑是个极大的安慰,对中国农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大学学生关心这样一个问题:即农业科技和农业人才往哪儿走,何去何从?农业人才一定是跟着科技走。农业科技往哪儿走?农业科技无论是研究还是推广或应用,都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国家正在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农业科研经费在迅速增加,要出原创性的成果,要出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农业科研成果;国家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基层推广人员的待遇要和事业单位相衔接,如此等等,为农业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就业空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号召,未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具备较大规模经营、具有较高收入、具有新的农业发展理念和掌握了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新型人才,随着人们对农业的重视,新型职业农民也必然成为受社会尊重的群体。此外,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的管理者等都为农业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简单地说,凡是与农业有关的岗位都是农业大学毕业生的舞台。
 
哪些岗位与农业有关呢?涉农岗位很多,最大的涉农岗位是省委书记和县委书记,如果省委书记、县委书记不懂农业,就会瞎指挥,所管辖的老百姓就会遭殃;政策制定者如果不懂农业,制定出的政策就脱离实际。农业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很难说哪个地方与农业无关。机关、学校、科研单位、农业服务体系、农业流通领域、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等众多的岗位等待着大学毕业生施展自己的才华。
 
但是,我们必须有为社会作贡献的本领,这就要求在校的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了解中央政策,了解农业政策和农业的未来走向;二是了解农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这样,我们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我们要抓住这个优势,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走出一条为社会作贡献的路。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本文由本报记者温新红根据作者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才论坛”上的演讲记录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2-05-28 B3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人类胚胎着床过程的力学机制首次揭示 破解人脑独特性的关键DNA片段发现
NISAR卫星破纪录天线在太空“绽放” 创纪录高温引发异常融冰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