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生 贡晓丽
很多人认为儒学是一种政治学说,是为两千年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上层建筑。当然这并不错,因为儒学的确是要讲治国平天下;但是儒家讲治国平天下有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认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在修身。日前,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一场关于“儒学与人生”的讲座,就告诉我们儒学指导下的人生之路该如何走,怎样才能独善其身。
“人生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作为主讲人首先提问,随后又用河流的比喻作出引导。孔子走到河边,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赫拉克利特也曾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生如河。
“人生”究竟是什么,分开来理解,似乎也不容易得到答案。古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对“人”的描述简单直观概括性强: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生”也同样是个谜,死亡、长寿、夭折,不知死,焉知生?
其实人生包括三个部分:生命,人生存在的形式;命运,人生的状态;生活,人生的内容和先决条件。张立文给出了自己关于人生的理解。
生命是唯一的而且是不可选择的,生命是消费性的也是不可返回的。古语有“天地致性,人为贵”,人是得天地之精英,五行之秀气,是最可宝贵的生命形式,所以人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
西方文化中解释生命之所以出现在世上是为了赎罪,原罪说追根到亚当夏娃。儒家文化则认为人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阴阳两性的和谐交融才产生生命,体现了中国思想的相容性与多元性。
如此宝贵的生命,如何看待也是值得探讨的。荀子有云:“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是有气、有生、有知、有义的,所以人是可贵的道德性的动物,人应该追求有道德的活。
中国古人充分重视人的价值,把人提高到最为天下贵的地位;而人的价值的实现,又基于个人人格的完善。人之可贵首先要体现在每一个人的高尚人格上;每一个个人人格的完善,是实现人的价值和使社会完善的基础。
关注命运走势,祸福吉凶,占卜算命古已有之。人在行动前都想知道结果吉凶,对行为结果预测的书就很盛行。秦始皇在焚书坑儒的时候没有烧的书就包括《易经》;到汉,《周易》成为六经之首,地位很高。古人对命运发展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人要畏天命,敬畏上天,顺应命运。还要知天命,理在心中,掌握事物的规律性便可穷理,便可掌握机遇,掌握命运。“命”是有必然性的,人生在什么地方什么家庭自己是无法决定的,但是因为“运”具有的偶然性,我们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达到成功。不必过于纠结在命运的必然性上,把握好“运”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与顽强。
生活不易,这是许多人都有的体会:为了生活奔波劳苦,不知不觉便成了各种奴隶,考试奴、房奴、车奴、官奴……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生活?
张立文从儒家哲学中找出几点生活的准则与大家分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戒除对他人的嫉妒心、不平衡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是一切社会公德的基础;“君子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和平发展;“言必信,行必果”,讲诚信;“修己于仁”,以修身为本;“乐道人之善”,赞扬别人,多交贤友。
儒家哲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学问做到一言一行中。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贯通儒家的生活哲学,关心生命,改变命运,快乐生活,那么就能做一个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的人。儒学的情怀也就在于此!
《中国科学报》 (2012-05-18 B3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