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8 6:49:54
选择字号:
临终关怀亟待产业化

 
开封一家有临终关怀服务的养老公寓中,护理人员在照料老人。图片来源:城内通网
 
■本报记者 刘畅
 
不久前,一名上海教师在给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的公开信中讲述了其父在临终前屡次被拒绝治疗的遭遇。俞正声在回信中表示,要争取在制度上对癌症晚期病人的关怀有所推进。
 
其实,医学上所称的临终关怀,并非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它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时为病患家属分担精神和经济双层面的压力。
 
行业准则缺位
 
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671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2.5%,其中,失能老人已经达到940万。在人口老龄化加快的同时,我国老年人口“高龄化”的态势更加引人注目。据调查,目前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为1300万。
 
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在经济尚不发达之时,老龄化率先“撞线”,显然不是好事情。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这4种疾病均为排名前4位的死因,且均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患病几率越高、治愈的几率越低。
 
有专家曾作出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3/4的死亡与老年病有关,死因的顺位对临终关怀事业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多由地方医院自主开展,并无统一的行业准则。据了解,宁波曾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曲线救国”:在服务站点里开设老年病床。一切准备妥当,但因物价审批没有这个项目,最终只能套用其他项目。可价格高了患者难以接受,价格低了连运营成本都难以收回,最终只好放弃。由于困难重重,这些医疗机构现在几乎全部暂停了该项特殊护理。
 
而反观国外,1982年美国在医疗保险计划中加入临终关怀内容,为病人享受临终关怀福利提供了财政支持。截至目前,美国的临终关怀机构已达1800所以上,分布在全美50个州,每年有14万余人接受临终照护,但依然无法满足巨大的需求。
 
今年两会上,人大代表张凤宝曾建议,在医保中增设“临终关怀”险种,促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
 
市场需求巨大
 
为了解哪些医疗机构有临终关怀的相关服务,记者拨通了一家北京三甲医院的电话,询问有无可以接收癌症晚期病人的科室,却得到了令人失望的回答:“我们只接收还能挽救的病人,您去私人诊所找找床位吧!”
 
而记者询问过两家私立医院后,对方报价中仅房间费每月就要达到5000元和4500元。这堪比一家商铺月租的价格,可能会让很多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院长曹苏娟告诉记者,目前该院并没有展开任何收费的临终关怀服务项目。“但是对于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老人,我们也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其走完最后这段路。”同时,曹苏娟向记者推荐了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以下简称松堂),建议向其了解情况。
 
作为北京市的专业临终关怀医院,松堂吸引了不少青年志愿者、义工前来“助阵”,这些年轻人的生气感染着院中的老人,丝毫感觉不到病痛、死亡的气息。院长李伟表示,松堂突出了对人的尊重。
 
其实就在去年3月,卫生部已出台了《护理院基本标准(2011版)》,规定中要求护理院要设临终关怀科,每床至少配备0.8名护理人员。初步计划将部分一、二级医院逐渐转化为护理院,满足巨大的临终关怀需求。但或许由于盈利微薄及缺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举办护理院的相关配套政策,我国的临终关怀行业,离正式形成产业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临终关怀与孝道的距离
 
“孝”的观念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但一旦纳入临终关怀体系,护理机构就要求病患及家属明确放弃治愈性治疗,以安详宁静地走完人生为目标,药物也以镇静、止痛为主,病患及其家属须接受事实。
 
儿女将老人送到临终关怀机构,可能除承担高额的费用外,还会被扣上一顶“不孝”的帽子。
 
现实中,我们常可以看到类似的镜头:家属一再央求医生想尽办法延续病人的生命,而当病人死亡,家属不是沉浸在悲痛中,就是开始找医院的麻烦。如何让人平静地接受这个无法逆转的事实,我们的孝道没有答案。家属无望地耗尽家财,去拯救一个痛苦的生命,对病人对家人都是折磨。
 
给提供记者线索的小毛(化名),现在面临着奶奶膀胱癌晚期,没有医院收治的处境。“家里也没那么多钱再治疗,我们也知道没法治,面对现实了。家里没医疗条件,现在就想给奶奶找个地方养着,能多一天是一天。”
 
谈到奶奶,小毛的脸上只有无奈和无助。“一个朋友听我说家里已经放弃了对奶奶的治疗,问我为什么不再去做做父母的工作,我向他解释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他却说我不孝。”
 
小毛的QQ签名上这样写道:上周办好了奶奶一切的后事,已经操劳一生吃尽了苦,希望奶奶走时别再遭罪。别人再怎么说我,无所谓。
 
《中国科学报》 (2012-05-08 B4 健康)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