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之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4-20 6:5:24
选择字号:
孔子能决“小儿辩日”吗
 
■林之光
 
在流传2000多年的《列子》一书中,“汤问·第五”的第8篇,讲的是著名的《小儿辩日》故事。这个故事在我国流传甚广,但鲜有人研究古代是否已能解,以及对此文加以评论。
 
今录该文全文如下。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烫),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其大意是,两小儿辩论晨午何时太阳离我们近。一小儿认为日出时近,因为日出时太阳大;另一个小儿认为中午近,因为中午时太阳热。孔子不能答。两小儿笑他知识不博。
 
其实,两个小儿说得都不对。所以孔子要真是决了,就错了。因为,根据科学计算,太阳一日之中几乎离我们一样远。
 
晨午太阳不同皆是错觉
 
先说第二个小儿说法为什么不对。这是因为,中午时阳光几乎垂直照射地面,热力最强。但阳光热力会随太阳高度的降低而逐渐降低,例如太阳高度角降到30°时,热力强度只有90°(天顶)时的一半。太阳高度角降到0°附近(天边)时太阳几乎照射不到地面,热力最弱。地面得到的阳光热量少了,地面和大气的温度自然就低(大气主要靠地面吸收阳光辐射热量,然后通过对流上传而升温)。
 
但是,有读者一定会问,早晨阳光也垂直照人,为何也不热?这是因为地球有着厚达百公里的大气层,早晨阳光几乎平行地面,需要穿过比中午垂直照射时厚得多的大气层。一路上阳光被大气分子、尘埃、水滴等粒子散射、吸收,因此到达人体皮肤时热力强度大大减弱。这也就是中午太阳发白,早晨太阳发红的原因所在。所以,午阳热于晨阳是因大气层造成的感觉错觉。
 
再说第一个小儿的说法为什么也不对。即,早上太阳看起来大,其实并非是因为离我们近。这是我们的视觉错觉,也是由于地球有大气层造成的。
 
简单地说,由于从天顶来的光线通过大气层的路径最短,使我们觉得头上的天穹离我们最近;而来自地平线方向的光线通过大气层的路径最长,经过大气中各种粒子的吸收、散射的结果,使大气透明度减弱,显得朦胧。我们就会觉得天边的天穹离我们最远。这样,使得我们看到的视觉天穹便不是真正半个圆球,而是垂直方向被压扁了的半个圆球,即所谓“天似穹庐,笼盖四方”。研究指出,光线越亮,视觉穹庐越扁。
 
例如,据计算,真天穹上75°~ 90°(天顶附近)高度角范围,在视天穹上只有6°,即偏小9°之多。而真天穹上0°~ 15°(天边附近)高度角范围,在视天穹上可达32°,即偏大达17°之多。
 
在这样的视天穹上,我们看太阳的大小也会发生误差。使天顶上的太阳看起来小得多,而地平线上的太阳看起来则大得多。只有太阳高度角在30°(以下显大)~35°(以上显小)时太阳的视直径和真直径比较接近。
 
当然,这种现象,也有人从地平线上因有参照物而感觉太阳大,天顶上因无参照物而感觉太阳小来解释。
 
跳出大气层便见真相
 
《小儿辩日》在古代基本是“不解之谜”。其实,我认为古代也应能解。
 
因为,既然是造成《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皆错的原因,都是由于地球有大气层才造成的错觉,那么我们设法跳出大气层,不就可以看到太阳晨午一样大,感到晨午一样热了吗?
 
是的,现代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上看到的就是这样。但实际上不消完全跳出大气层外,例如我们乘坐大型客机在万米高空(大体75 %质量大气已在脚下),也可实现。我有一次从乌鲁木齐飞上海,中午起飞,行程3小时多,时差2小时多,到目的地已傍晚。在万米高空看,乌鲁木齐天顶的太阳,和上海天边的太阳确是难辨大小的(要戴墨镜以保护眼睛)。
 
其实,不用这么高也可以有近似的结果(所以说古代亦能解)。我曾几次上海拔2896米的五台山顶气象站,那里大体30%即最浓密的大气已在脚下。我已明显体会到这里“日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辐射气候。日出日没时太阳和日中一样光芒万丈,不可直视,太阳直径也不比在天顶时大多少。当不高的太阳偶然从云中露出来照到皮肤上,也会有突然像被烫着了那样的感觉。晚上看星星也不眨眼。
 
极而言之,1995年11月8日我作为科学顾问,随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在黑龙江漠河拍摄气象科教片时,当时气温零下39℃,冻得脸上发痛。我们也都是按照当地漠河县气象局长指点,用脸朝向刚刚升上地平线的太阳“取暖”的。因为那里虽海拔仅300米,但大气层十分清洁。因而太阳也白色明亮,不像大城市中那样又红又大。
 
所以,孔子如果能像后来唐代杜甫那样登泰山(玉皇顶海拔1517米),像明代徐霞客登黄山(光明顶海拔1840米),或宋代范成大登峨眉山(金顶海拔3048米)。那么,以他的睿智,一定会发现其中“端倪”。于是,《小儿辩日》的最后一段,也许会变成:
 
“孔子曰:非也,皆非也。汝若登高山,即可知晨阳亦小、晨阳亦热也。此皆大气层之戏耳!”
 
后人当反问列子:“孰为汝多知(智)乎?”
 
有学者指出,《列子》属道家著作,而孔子是儒家。在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学派唇枪舌剑,互相攻讦、取笑是常事。《小儿辩日》中最后一句“孰为汝多知乎”,就是在取笑孔子。当然,列子能编出当时社会上无解的这种科学矛盾来考倒孔子,可谓聪明绝顶。
 
但是,在我看来,列子此举其实并不明智(如果他确有此意)。因为从客观上说,孔子“不能决”,是很正常的,时代所限嘛。因此这并不有损于孔子。而反倒是成了列子表扬孔子“实事求是”的千古美谈。而更重要的是,列子用他自己也不知道的事物去考别人,在君子道德上已经输了孔子一头。所以,对列子干的这种傻事,难免后人会反问他自己:“孰为汝多知(智)乎?”
 
《中国科学报》 (2012-04-20 B4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