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3-20 7:0:36
选择字号:
合作才是硬道理
 
■韩健
 
美国、日本、欧洲,无论是其内部还是对外,科研合作都非常频繁。相比之下,中国的科学家们合作就不多。
 
合作?还是单干?
 
在生物医学领域,合作尤其重要。
 
现在的科研项目,尤其是那些要“赶超世界”的大型项目,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不合作就势必存在大量重复、浪费。并且,临床标本需要很长时间来收集,不合作就意味着需要更长的时间或者降低标本质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不合作都会给科研创新带来长久的负面影响。
 
而在国内,科学家之间合作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大家都去争论文的第一作者,有好主意留着自己慢慢做。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需要合作越难合作。要知道,你能想出的好主意,别人也能想出来。而谁最先去做了、完成了、先找到了答案,谁才是最后的胜家。
 
“牛人”有资源(钱),可是一般科学家怕自己的“好主意”被掠夺,所以合作途径受阻。没有经费,再好的主意也白费。有经费,没有好思路和标本,做了也是浪费。而浪费了创新思路则是最大的浪费。
 
国内的合作,很多都是先建立私人感情,有了关系才有合作,谈合作也常常是在酒桌上。这样的合作首先照顾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成果最大化。
 
在美国,我从事生物技术创业,现有的合作伙伴有90%以上都是通过项目认识的,事先没有任何关系。而合作的基础就是相互依赖、共赢。同时要有透明的、预先设计好的合作关系。
 
在后基因组时代,靠个人和小团队创新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合作才是硬道理。单干,你会发现自己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被别人抢先发表的论文“扼杀”了。合作才能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不合作,你需要和全世界去竞争;合作了,才有可能让全世界和你比。
 
强强易,弱弱难
 
比较容易形成的合作,一般有下列几种原因。
 
第一,合作双方都是一个领域的佼佼者,都需要1+1>2的双赢合作。第二,合作双方不是在一个领域。比如,对方是微生物免疫学方面的专家,而我们的专长则是免疫组库高通量测序。第三,合作双方有比较明确、透明、事先商量好的合作模式。
 
相对而言,国内科研合作比较难的一个原因就是合作双方在自己的领域都没有形成不可替代的绝对优势,所以要时刻防范对方“跳槽”和其他更强的团队去合作。这是一个阻碍合作的不稳定因素。
 
不是强—强合作,就可能是强—弱合作,或者是弱—弱合作。
 
强弱合作也常是同领域的“大牛”分一个小课题给地方上的“合作者”。这样的合作并不能产生出最佳的科研成果。
 
弱弱合作就更要担心自己的成果被独吞,所以合作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所以,合作的前提是把自己的独家绝活练好。有了一技之长,就有更多、更好的合作机会。
 
合作,从自己做起
 
合作,需要有目的地编织一个价值体系,并让这个体系成为整个健康行业价值链中间的一个环节,而自己又能在这个体系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地位。
 
参与合作,自己就要努力找到自己的优势,加强自己的优势。这样,你才有更多的机会成为别人价值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被容纳到合作项目中去。
 
常常看到国内的所谓合作都是同行之间的“资源分享”,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合作。合作方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不是隶属,更不是给予的关系。合作双方都有对方需要而自己又没有的“绝活”。所以开创性的合作通常是跨领域、跨专业的。这样的合作关系也更牢固,因为不用去“防”对方,可以专心去做自己的事情。
 
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倾向,在国内,一讲中国在某个方面不好就会有两个方面的极端意见:要么辩解说没有什么不好,要么就是抱怨制度不好。其实,持这两种意见的都是空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是实在的。在改变别人以前,先看看自己是否有改进的余地,先把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做好了,你就会发现,你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别人了。
 
科研合作要从自己做起,不能怪环境,不能怪他人不识货。自己做得很优秀,才会有更优秀的人找上门来谈合作。如果少些怨气,少些院内院外,少些海龟土鳖之间的竞争,多些合作,多些和气,岂不更好?
 
《中国科学报》 (2012-03-20 B1 生物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智能”胰岛素根据血糖水平自动“开关” 研究生学位论文初稿提交导师前的注意事项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