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发楷 段曙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3-9 7:4:6
选择字号:
升起质量的“太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5719工厂质量工作纪实

 
厂长向巧(右)陪同中国工程院院士、工厂特聘高级技术专家刘大响在厂指导工作。
 
■汪发楷 段曙东
 
2009年12月14日,位于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通气剪彩仪式现场,一座傲然挺立的通气总阀格外引人注目。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国家主席胡锦涛紧握转盘上的手柄,与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元首一起,灵巧而又顺利地开启了那座金光闪耀的通气总阀。现场即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座不能有半点闪失、质量要求近乎完美的总阀,出自中国人民解放军5719工厂的能工巧匠之手。5719工厂是一家以军用航空发动机维修为主,民用航空、天然气配套等产品制造为辅的军工企业,凭着高超的技艺和高质量的产品,将9种型号飞机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分别延长了1.5倍至3倍,创造了发动机维修史上的奇迹;
 
正是这家“视质量为生命、抓质量善创新”的军工企业,创造出的航空发动机再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专利12项,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还是这家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赞扬的优秀企业,多年来坚持用质量育人、以质量兴企,探索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质量文化建设之路,先后荣获“四川省省长政府质量管理奖”、“全国质量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高规格的大奖。
 
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大奖和奇迹背后的“重要支撑”之一就是质量。在该厂博士女厂长向巧的心目中,质量是天,也是地。企业的天职就是要勇于并且善于对质量安全负责,在该厂员工的心目中质量犹如一轮太阳,每天都会不知疲倦地升起。
 
“理”出内动力
 
——质量管理既要“管”更要“理”。只“管”不“理”,员工的质量行为就会是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因而难以持久。只有科学而又潜移默化地“理”,让质量意识在员工心中扎根,才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动力。
 
翻开5719工厂一线员工的质量演讲专辑,你会看到一个个闻所未闻的故事。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不久后爆炸,罪魁祸首竟然是一个带裂纹的密圈……
 
充满故事和哲理的演讲,其主题别具一格——“质量警示墙的警示”。“质量警示墙”是一面融进5719工厂全体员工心中的质量之墙。2005年初建立的“质量警示墙”,就像一位威严的哨兵,纹丝不动地站立在该厂文化广场附近的大道旁。
 
它在诉说着教训:梦幻般的图片和文字,重现出厂内外一个个因质量问题带来的典型事故,使人心灵震撼。它在渗透着理念:“产品如人品”、“质量不相信眼泪,质量取决于每个细节……”厂长向巧等人的质量警语,令人回味无穷。它在启迪着心智:“零缺陷”的内涵、“质量与设计”的关系、“标准化与改善”的方法等,让人耳目一新。面对这面由35块展板组成的89米长的警示墙,5719工厂很多人都曾经被震撼过!
 
为了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5719工厂的领导运用了多种春风化雨般的方式:以构建质量文化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周”,每年都要在员工中刮起一次“质量风暴”;贴近实际的案例探讨、成果发布、征文比赛等富有特色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员工踊跃参加;从班组、车间到厂部每月一次的质量安全分析会,既分析形势,又查找原因,还研究对策,让人们心中打开了一扇扇明亮的窗户;实实在在的质量问计活动,使大家建议有地方表,计策有机会献,身上的潜能得到了尽情地释放。
 
质量意识的潜移默化,在5719工厂“化”出了一道道新的“彩虹”:进入整洁明亮的车间,各具特色的质量警句就会即刻跳入眼帘,不仅墙上熠熠生辉,而且地上耀眼夺目;走在厂区的林荫大道上,两侧路灯杆上都悬挂着对称的宣传圆牌,艺术设计的质量口号引人注目;就连员工身穿的天蓝色工作服也被做了文章,左袖印着“情系蓝天”,右袖写着“追求卓越”,举手投足间都能感受质量的气息。
 
现代质量意识犹如涓涓细流,悄悄沁入了该厂每个员工的心灵深处。
 
“养”出好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同样决定成败。讲质量应该从养成好习惯开始。没有好的职业习惯,“质量”二字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初夏的一天,下班时间早过了。质量安全处调查科科长阎志高却没有回家的意思。紧锁眉头的他,脑子里总是浮现出两根导管的影子……
 
原来,小阎白天在车间检查某新型发动机维修质量时,发现有两根导管的接合处存在变形的迹象。可是,导管前后间隙符合工艺标准,而且本身既无划痕又无裂纹。
 
夜深人静,老天爷变脸了,噼噼啪啪的雨点猛烈地敲打着窗户,也同时敲打着阎志高焦急的心。思来想去,他仍然没有理出头绪。
 
怎么办?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他耳畔回响起来:“绝不能放过质量上的任何一个疑点!”这是他自己曾经的承诺。“就是不睡觉也要把原因查个水落石出!”于是,他毅然带着相关用具,顶风冒雨走进了导管现场。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忽地,他的眼前一亮:毛病找到了!两根导管的接合处应力过强,若使用时间较长,就有可能出现断裂或裂纹等故障,以致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他兴奋得差点跳了起来,马上操起电话,通知相关人员到场,连夜进行重新校对、安装和检验,及时消除了质量隐患。
 
小阎这种“绝不放过质量上任何一个疑点”的习惯,正是5719工厂员工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质量管理小组长龙波同样有这种习惯!2010年有段时间,一种热交换器的漏气量在实验时,合格率只有39.29%。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发和14名同事一起组成攻关小组,先后做了600多次对比试验,检查了23个可能影响质量的因素,最终找到了症结和改进办法,使合格率提高到90.91%,一年为企业节约成本618万元。
 
5719工厂的员工就是这样,时刻把质量安全刻在心上,时刻以敬畏之心追求卓越、严把质量关口。
 
这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责任!
 
5719工厂领导及时因势利导,放大这种习惯,强化这种责任。
 
厂里专门设立专项奖金,重奖自觉把好质量关的员工,而且上不封顶;专门给每位操作工建立质量档案,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专门建立质量积分制度,按积分高低确定工资系数,使创造高质量的人得到实惠;专门实施转岗制度和问责制度,对质量能力不强、又难以提升者进行转岗,对触及“质量高压线”者不严格查处绝不放过……
 
好措施的“雨露”,滋润着好习惯的养成。对质量全心全意负责的良好习惯,托起了5719工厂的一片蓝天!
 
“创”出新质量
 
——质量更需要创造,不能一味地“严防死守”。“死守”的质量,常常只能是“不出事”的质量。而通过创造书写的质量,则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质量。
 
一句口号在5719工厂叫响了:“培养知识型、创造型、复合型员工!”
 
一个感受在5719工厂员工中迸发了:“学技术吃香,有本领风光!”
 
一种小气候在5719工厂形成了:“用技能升华质量,以创造革新质量!”
 
这种热衷于创造质量的小气候,不仅改善了厂内的小环境,而且还影响到了国门之外。
 
那是一个明媚的春天,身在异国他乡训练“洋徒弟”的老技师张永光,拿着自己手工制作的橡胶模具,一脸兴奋地走进了车间。谁知外方一位负责人拿到模具后,脸上先是露出了吃惊的神情,继而却是“晴转多云”的不满:“精度如此之高,哪能是手工做的?你骗人!肯定是用机器做的。”
 
其实,这种模具无法用机器制作。尽管张永光反复解释,对方仍一口咬定他在作假。
 
有口难辩,只好用手作证。
 
与精密磨具研磨工作打了32年交道的他,迎着一双双挑剔的目光,在车间现场用手工做起了橡胶模具。一遍遍地研磨,一层层地推进。磨着做着,模具的表面平整了、发光了……紧紧张张的两天过去了,模具终于做成了。那位曾经恼怒的负责人检查完模具,又是惭愧,又是激动,连声感慨:“真漂亮、真漂亮!”一位学员激动地冲上前去,一把抱着张永光亲了起来,那粗硬的胡子扎得老张脸上痒痒的。激动的“老外”们哪里知道,为了保证模具的质量,张师傅的两只手连指纹几乎都磨没了。他练就了一手绝活,创造了一套精密模具的手工制作方法,研磨出的产品与世界同类一流产品不相上下。
 
张永光在工作中深切地感受到,质量不能光靠“死守”,一定要注意“智取”。没有高超的技能,就不会有高水平的质量。这种感受,也是5719工厂全体员工的共识。学技术、练本领、长才干、争创新,一时在全厂蔚然成风。于是,一位位创造型质量高手便涌现了出来。
 
高级技师黄强,30多年来出手的产品从未出现质量问题。2009年,国庆大阅兵空中飞行训练进入最后阶段,一架飞行战机却发生故障,就在外国专家感到束手无策之际,黄强出手了,而且手到“病”除。一次,一场重要的军事演习即将举行,担任长机任务的一架新型战机的发动机突然无法启动。在时间紧迫不允许将发动机卸下维修的情况下,高级技师罗卓红把手挤进一条狭窄的缝隙,在长达8小时的时间里,眼睛无法看到缝中的情景,他却凭着手的感觉进行操作,最终排除了故障。
 
令这些勇于创造的质量高手意想不到的是,厂里不仅把他们的大幅彩色照片高高挂在了车间的墙上,而且还把他们灵巧的手印刻在了工厂的“星光大道”上。更令这些善于创造的质量高手意想不到的是,厂里每年都要在他们中评选出一、二级专家,每月发放数额可观的特殊津贴。同时用他们的名字命名各自的创新成果,如“黄强装配法”、“张晓飞检查法”、“洲洪U型布局”、“尚明夹具”等等。他们的智慧,从此变成了全厂员工的共同财富。
 
无限“风光”的新质量,渗透进了5719工厂的每一个车间、每一个岗位、每一种产品。
 
近年来,员工们主动展开攻关活动,创造了包括“全国QC小组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多项革新成果,累计为工厂节约成本3000多万元。短短几年间,该厂通过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性,完成科研成果63项,其中20多项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技术和能力,为质量插上了新的翅膀。
 
向巧和她的员工们却没有因此而产生丝毫的陶醉感。他们又全力以赴,开始升起新的质量的太阳!
 
(原载《中国质量报》 ,本报略有删节)
 
《中国科学报》 (2012-03-09 A3 两会网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