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东
目前,内地31个省级政府都交上了上一年度的“成绩单”,只有8个省(区)在“万亿俱乐部”门外。按照世行标准,天津、上海和北京已经达到富裕国家水平。(2月27日《南方都市报》)
读到这则新闻,相信很多人的精神都会为之一振。然而,一个令人忧心的事实是,GDP“达到富裕国家水平”的背后,是人均GDP远远落后、发展方式转型尚在探索过程中的现实。
什么是“富裕国家水平”?恐怕仅以地区GDP总量来衡量说服力是不够的,起码要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环境质量和基础设施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价。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这方面显然与“富裕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
抛开对“富裕”的理解偏差,有一点应该达成共识:数据应该让位于民众的切实感受。民众感受与官方声音的错位,凸显了一种“被富裕”的民生焦虑。这种焦虑一方面来自于对没有共享发展成果的失落感,一方面也包含了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人家都“富裕”了,我怎么还这么困窘逼仄,是不是成了给GDP“扯后腿”的?焦虑蔓延的结果,就是深深的被抛弃感。
“达到富裕国家水平”的断语应来自民众对生活最直接、最贴切、最真实的感受,最基本最朴素的自身判断。什么时候不再有蚁族的挣扎、外来人口的漂泊;社会保障让人们能够放心消费、上得起学、看得起病,这种焦虑感才会消解。要知道,感同身受的社会共识、真切入心的幸福感、自由的财务状况、较高的消费能力,这些才是最值得信赖的“富裕”指标。
《中国科学报》 (2012-02-28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