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2-26
选择字号:
七成大学生何以自认“中下层”
 
■吴江
 
日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的一份报告中,对12所高校超过两千名学生进行调查。数据显示,“80后”、“90后”大学生普遍对就业信心不足,自身满意度不高,更加注重“个人”色彩,同时超过半数表示对政治事务感兴趣且有能力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大学生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评价也在降低,约有七成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当地属于“下层”和“中下层”。
 
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本该是“天之骄子”,却多达七成自认为“中下层”,两相对照,的确多少令人唏嘘。大学生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恐怕一点也不比“丰满”与“骨感”的距离来得更近。
 
不过,虽然七成大学生自认“中下层”,与“天之骄子”的一贯形象对照,多少有自降身价之嫌。但既然是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评价,大学生的这一自我认知却未尝不是出于客观理性的判断。事实上,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家庭出身如何,仍然在求学阶段的他们,很多连经济上的自立都尚未实现,财富的积累当然更无从谈起;至于社会地位,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对社会的贡献,忙于学业,处于蓄势待发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当然不能仅凭成绩和分数便建立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相比自认“天之骄子”的盲目乐观与自大,大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中下层”,恰恰体现了一种自知之明。而大学生有了对自身更为客观真实的认知,或许也才更有利于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并规划未来的发展。
 
如果“中下层”的归属感仅是对自身当下社会经济地位的理性认知,当然不必过分忧虑。然而,七成大学生自认“中下层”,恐怕还不仅仅止于对当下境遇的理性判断,而更多流露出对改变未来社会经济地位缺乏自信。无论是对就业的信心不足,还是对自身满意度不高,自认“中下层”的背后,与其说是对个人定位的客观理性,毋宁说或多或少暴露出大学生群体的自卑感。而这恐怕才最值得关注。
 
平心而论,缺乏自信与自卑感,一定程度上其实与大学生竞争力的相对下降有关,毕竟,虽然经济不够景气,就业市场也不容乐观,但假如大学生真的具备实力,是金子其实总会发光,非但不必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作无谓的担忧,反而更应对未来社会地位的提升充满自信才是。从这个角度来看,七成大学生自认“中下层”,最该是“潜力股”的大学生们,何以反对未来如此缺乏自信,充满悲观和忧虑,恐怕也更需反思。
 
不可否认,大学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竞争力不足固然是造成上述心理的重要因素。但这恐怕还不是事实的全部,更不能全归咎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现实中,收费不菲的大学教育,却并未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甚至连起码的自信心都付之阙如。尽管对大学不能冀望过高,但面对大学生的普遍悲观,大学教育恐怕更应感到惭愧。此外,七成大学生自认“中下层”,恐怕同样与当前社会阶层的固化趋向有关。现实中,无论是“拼爹”现象的泛化,还是诸多行业所客观存在的壁垒,个人发展机会与空间所受到的压抑与限制,又何尝不是大学生“中下层化”的重要因素呢?
 
一言以蔽之,七成大学生自认“中下层”,的确更需多方反思。(作者系评论撰稿人)
 
《中国科学报》 (2012-12-26 第7版 理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迄今最大猪笼草之一现身婆罗洲 地球多了个临时的迷你月球
卫星十二号进入预定轨道,将开展技术试验 科学家提出3D通道迷宫药物缓控释放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