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彬
从今年下半年至今,有件事一直让北京交通大学退休教授田翠云有些挂心。
事情是这样的:新学年开学不久,田翠云给大一新生作了一堂报告。报告结束后,两名同学觉得意犹未尽,便直接找到了家里,师生三人一直聊到晚饭时间,田翠云又让自己的妹妹做了一桌子好吃的。然而直到学生们离开,她才意识到,自己竟然忘了问他俩的名字。直到今天,她依然没有打听到这两名同学是谁。
“我真想再找找他们,有些道理再跟他们讲讲,可惜了。”老人的话语中满是遗憾。其实这件事真的不能怪她,因为在她的这间小屋,已经有数不清的学生来来去去,她真的“记不过来”了。
“我不是为一个人活着”
田翠云生于1932年,如今已是八旬老人。从1958年在交大从教到1992年退休,田翠云始终没有离开这座校园。
2002年,退休10年后的田翠云失去了相濡以沫半生的老伴。一个人的日子是孤单的,学院师生了解到这种情况,便时常地过来帮田翠云料理家务。其间,她便常给学生们讲讲自己之前的故事,教育他们如何看待人生、看待未来。
让田翠云没想到的是,对于自己的“唠叨”,学生们很爱听,也觉得很受启发。于是,当了半辈子老师养成的“职业习惯”让她闲不住了。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不是为一个人活着,还可以为党做些什么工作。”正好此时,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找到田翠云说:“和我们一起做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吧。”就这样,从2004年起,这位古稀老人便正式“上岗”,担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并到交大电信学院四个班做班级之友工作,主抓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党建工作。
思想教育最忌讳理论的灌输。虽然搞了半辈子理工专业,但这个道理田翠云很明白。好在这个方面,她并不缺素材。回顾自己的人生,田翠云的经历可谓坎坷,年少时经历战乱,青年时参加过抗美援朝。但正是因为有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她才能走到今天。在学生面前,她只需要“现身说法”,以她的回忆录做教材,言传身教。
从2004年至今,田翠云已不记得讲过多少堂思想政治课,跟多少学生谈过心。虽然一晃近10年过去,但她对于工作的热爱却不减半分。
“田奶奶,鸡蛋真香!”
几年前,一位扬州的学生家长给在交大读书的女儿打电话,问她现在在哪。女儿的回答让他吃了一惊。
“我在奶奶家吃饭。”
“你在北京哪有奶奶?”这位家长问。
“我这位奶奶还是位教授奶奶呢!”女儿的声音很是自豪。
在交大,称呼田翠云为“田奶奶”的可不止这一个学生。而对于这些学生,田翠云除了关心他们的思想外,也真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孙辈。
2004年,移动通讯还并不发达。很多老人还不知手机为何物。田翠云却自费花了2800元买了一部手写输入的手机,田翠云买手机自然不是为了时髦,而是可以和学生们随时互动。于是,考试前,学生们会收到田翠云“别紧张”的鼓励;熬夜时,他们也会收到“注意休息”的关怀……
有一年,在考前复习最紧张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在熬夜复习。田翠云很担心他们的身体。恰好此时,儿媳送她一箱柴鸡蛋。田翠云一下子全煮成茶鸡蛋。然后发短信让班长过来拿。当天晚上,她收到了一个个短信:“田奶奶,鸡蛋真香!”
“几十年没穿过那样舒服的布鞋”
也许很多人都不会想到,如此亲切和蔼的老太太,其实是一名癌症患者。
2010年,田翠云患了乳腺癌。手术后,经过检查发现,癌症已经转移到了肺部。目前她的左右肺叶还有癌细胞,好在并没有发展。对于这样的“治疗效果”,田翠云觉得自己的学生功不可没。
“没有和学生的相处,没有他们的关心,我的精神不可能这样好。”她说,而病重期间,他自己最牵挂的也是这帮学生。
从得病至今,田翠云共做了6次化疗,头发脱了3次。即使如此,她还是把同学召集在家里,给新党员召开了三次会议,并耐心地倾听学生们做一名好党员的誓言。就这样一共发展了七批党员。“每次开完会,我都心情澎湃、精神振奋,为他们每一个人的进步感到欣慰。”她说,对于自己的病情,她也曾经悲观过,失望过,正是同学们一趟趟的看望慰问,向她汇报思想、体会,使她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当然,同学们也不吝啬用其他方式表达对田奶奶的爱。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还用他第1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个大花篮。那段时间,整个楼道都充满了花香……
关心着田翠云的不仅仅有学生,一些家长也知道了这位慈祥的老人。前文中那位扬州家长在一次来北京出差时,特意给老人带了一箱扬州的特产包子。一位学生的妈妈甚至亲自为她缝制了一双布底布面的布鞋。“几十年没有穿过那样舒服的布鞋了!”老太太心里感到暖乎乎的。
今年,田翠云过了自己的八十寿辰。学校又把三个专业的学生交给他。“这就是我生活中的乐趣,只要干得动,我会一直干下去的。”看来,这位田奶奶的“教子路”还要继续下去,很远很远。
《中国科学报》 (2012-12-26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