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华 田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2-26
选择字号:
形成良好土壤 孕育繁茂森林
——记西南交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本报记者 钟华 通讯员 田红
 
今年9月,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桥梁工程专业博士生吴梦雪作为第二届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班的成员之一,赴德国、法国对国际铁路联盟和世界高速铁路技术进行了考察与交流。
 
吴梦雪对记者说,这次考察不仅对自己的科研有了很大启发,也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远的影响:“我学会用一种开放的心态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事实上,对于活动的组织者——西南交大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冯晓云来说,国际化培养只是近年来工作的一小部分。为实现轨道交通行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该校在研究生的选拔与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而有效的探索。
 
“本—硕—博”贯通培养拔尖人才
 
当记者电话采访牵引动力国家实验室博士生李伟时,他正跟随导师在外地做实验。作为西南交大拔尖创新人才试点班的学生,他对入选试点班的过程记忆犹新。“与一般学校仅仅通过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不一样,试点班的选拔是侧重考核学生的科研能力,比如有没有参与国家性支撑项目等。”
 
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分阶段培养的固有模式。这种模式以学年学分制为主旨。冯晓云说:“我们认为达到培养目标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打破以时间为主,探索以达到培养目标为主旨的多元培养方式。”这就是西南交大的 “本—硕—博”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模式。近两年来,西南交大从本科起点、硕士起点、硕博连读等多个层次的博士研究生中,突破学习年限限制,选拔人才组建拔尖创新人才试点班。试点班实行滚动淘汰制,在每个节点都可进可出,对学生进行激励筛选。同时学校有相应的政策保证和资金支持。
 
进入到拔尖人才试点班的学生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和专业,但正是这种多学科的背景,使试点班成为了他们跨学科交流的平台。每个班级不仅有联络人、专职班主任,他们还有一个专门的QQ群。“大家随时可以在QQ群里联系,互相交流请教。比如我是桥梁设计专业,有些项目碰到信息方面的问题,我就会向信息专业的同学请教。”吴梦雪表示自己受益匪浅,“在博士阶段,各学科的交叉非常重要,通过交流,我不仅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可以从别人领域的成果里受到启发,用于自己研究的领域中。”
 
培育优秀导师,规范导师制度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在西南交大研究生导师选聘工作中,实施导师学术成果公开,倡导导师在科研实战中指导研究生,针对导师的科研工作和成果,以及在规定学制年限内指导研究生的情况,分别给予部分不符合选聘条件的导师停招、限招等具体措施。这是学校在导师制度建设上的一些突破。“尽管开始有些不理解和阻力,但是最后大家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导师的选择,问题就迎刃而解。”冯晓云坦言,“这只是导师建设队伍的一部分。”
 
研究生阶段中,导师的境界、眼界直接影响学生的成才。从这个角度讲,教育的核心是导师。为打造优秀导师团队,学校从2010年起开展导师轮训工作。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精心安排,要求所有新增硕士生导师必须参加。
 
走进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办公楼,大厅最醒目的地方,张贴着各个院系导师的学术成果。而就在两年前,刚刚推行这种导师业绩公开展示时,老师有压力,学院积极性也不高。第一次展出的土木学院在当年却获益匪浅,学校拔尖的茅以升班级的80%学生报考土木学院的研究生,这极大刺激了其他学院的“神经”。如今,各个院系争相“抢占”这块展示舞台。这种方式将优秀导师的育人、教学、科研等业绩展示出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又能吸引高质量生源,形成良性循环。尝到甜头的导师们都积极参与。
 
参与实践,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水平
 
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何川看来,研究生是一种人才产品,社会的需求就是大学的培养目标之一。“我们是铁路为背景的院校,要培养出支撑国家交通建设的人才。因此,我们培养研究生就不能纸上谈兵,一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种人才培养定位对导师提出了高要求,“导师自己要站在最前沿,有洞察的本领,要做能培养学生的课题,既要培养人才也要服务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何川说。
 
针对当前高层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不对等问题,仅靠导师是不足以解决的。为此,西南交大推进了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建设工程。在校内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优质资源建立了10余个大类学科共享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在校外精选了国际铁路联盟、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等10多家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立校内外导师团队的指导模式。
 
学校还支持并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学科竞赛。“参加这些活动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冯晓云谈到自己在国际大赛颁奖现场上看到学生在国际舞台上自信地展示西南交大学子风采时,那种自豪与开心溢于言表。
 
营造学术生态环境
 
每年9月到11月,是西南交大的“学风建设季”,在这3个月中,有校院两级的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研究生新生论坛、博士生论坛、“妙语茶香”学术沙龙等。此外,以“科学精神与学风建设”为主题的研究生论坛已经成为了学校每年的保留“节目”。许多研究生对冯晓云给他们上“研究生第一课”的情景历历在目。
 
不仅自己亲自“上阵”,她还邀请学校的院士校友们回来与学生交流,举办高水平讲座。冯晓云说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营造提倡学术思想自由、学术民主、研究自主、挑战权威鼓励创新、敢担风险、允许失败的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才的学术生态环境”。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她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的目标是培育优质的土壤,目标不是只结出3~5个优秀博士论文这样大大的醒目果实,更不能长出学术不端的歪脖树,而是形成良好的土壤之后,孕育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有了郁郁葱葱的森林,结出硕果就指日可待,水到渠成。”
 
《中国科学报》 (2012-12-26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迄今最大猪笼草之一现身婆罗洲 地球多了个临时的迷你月球
卫星十二号进入预定轨道,将开展技术试验 科学家提出3D通道迷宫药物缓控释放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