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位居世界前列,2009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突破18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11月23日《中国产经新闻》)
“家有余粮,心中不慌”是许多中国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口头禅,而中国历来有“先储蓄后消费”的理财习惯,因此我国居民储蓄率高并不奇怪。同时,较高的储蓄率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一方面能使我国拥有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投资率;另一方面,也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背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确保金融行业的平稳运行。
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并不值得自豪。一些专家认为,储蓄率高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居民投资渠道过少等。但笔者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民众中长期生活压力过大,进而对社会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例如,免费医疗模式已难以覆盖普通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疾;教育方面,学费标准比原先高出近十倍;住房方面,很多人则“望楼兴叹”。
同时,社会保障体系却没有迅速、全面地建立,导致民众将主要收入用于储蓄,以备未来不时之需。此外,伴随着发展而来的收入分配不均、行业垄断等现象使社会财富的“马太效应”愈加严重,使部分民众对未来收入增长缺乏信心,乃至抱有悲观态度,进而更加倾向于“存余粮”。
对此,笔者认为,降低储蓄率最根本的方法在于改善民众对未来的预期,减轻民众中长期生活压力,让民众“乐观”起来。具体而言,应建立科学、公平、透明的收入分配制度,保证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和有序化。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的投入,并加强相关政策的稳定性,确保民众对未来有稳定的预期。
可喜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这一要求如能被很好地贯彻,将会使民众更放心地把预防性储蓄用于投资或消费,不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使我国让出“全世界储蓄率第一”的位置。
《中国科学报》 (2012-11-28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