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诺克
北京市民孙立国老人这几天心里有点不痛快。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不适,平常也要靠一些药物维持,儿女也要上班,自己没事就想着,社区医院距离也没多远所以就自己去拿药,没想到,这个药拿得可真是不容易。
到了社区医院做检查,但是社区医院药品不全还要到医院去拿药,到了大医院却不承认社区医院检查结果还要从头再检查一遍,因为有报销花钱倒不是大问题,孙立国老人最有意见的还是社区医院和大医院之间来回折腾。年纪大了本来就行动不便,想着社区医院倒是近点,但却无药可抓,社区医院的方便和服务居民成了一个口号。
当然,与另一位谭凤菊老人相比,孙立国还是幸运的。因为前几天她到居住的社区医院检查,医生说B超上显示谭凤菊老人胸口有一块斑点可能还要进一步检查。这让本就年纪大,容易多想的老人茶饭不思,到了大医院一检查,结果却是没事,这让谭凤菊和家人不知是喜是悲。因为老家是四川的,在北京看病不能报销,花钱买罪受在谭凤菊老人身上还真得到了验证。
套用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经历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经历各有各的不幸。
抛开故事本身,社区医院和大医院的关系应该一谈。近年来,医疗问题绝对是我国社会的一大难题,大医院的看病难、看病贵被公众“吐槽”了很多年,也被媒体报道了很多年,情况仍旧不见好转。
按理说,国家大力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加大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社区医院和城镇医疗单位应该抓住机遇,在为大医院分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同时,顺便推进自己的发展。本该双赢的局面,为什么到了现实当中又成了另外一种局面?
首先大型医院尤其是有名气的三甲医院,被公众和媒体关注习惯了,而且自身原本就自信满满,但是好话听多了,就不免有些自大,不承认下级医院的检查结果,只认自己的。人家也有自己的理由:到我们医院就要遵循我们医院的规定,不行就到别的医院去看。让它们跟社区医院“套近乎”,他们怎么着都觉得“掉价”。
于是,病人即使在社区医院做了检查,到了大医院一般都还要再做一遍,病人那时候想着健康要紧,不敢也没时间询问,于是只能自己回去生“窝囊气”。
另一方面,社区医院本身的水平确实也给了大型医院“鄙视”的资本。人员配置不足,水平有限,医疗设备低端,检查结果有误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让社区医院自身有时候也缺少底气据理力争。
本来,社区医院与大型医院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方便便捷,服务居民。
目前社区医院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方便居民拿药。社区医院接受的都是常见病、老年病,这些患者一般都是先在大型医院做检查,然后回到社区医院抓药,但是大医院开的处方药,并不是都能在社区医院拿到,而且社区医院的用药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
于是,社区医院的优势因为药品种类太少,报销额度有限而大大减弱,自身发展动力也大大减小。
最后,对病人看病心理的影响也很大。因为频繁出现的问题,现在有条件的家庭家人身体出了问题,无论大病小病就直接去往大型医院,没条件的家庭往往 “走后门”找关系也去大医院。
于是,大医院医疗资源更加紧张,很多真有需要的病人却进不了大医院。所以,现在社区医院很多时候既没有方便居民,也没有起到分担大医院病人流量的问题。
《资本论》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医疗体系的建设也是由我国经济状况决定的。社区医院和大型医院目前的关系还没有清晰,两者还没有形成互利共赢的模式。所以,看似坐一会儿公交车或者挤几站地铁的距离背后,隐形的距离才更难跨越。而现在的情况下,最终难为的当然还是病人自己。
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在等待中继续希望和期待而已。
《中国科学报》 (2012-11-27 第7版 健康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