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届北京论坛在京举行: |
从文明角度求世界问题答案 |
|
■本报记者 温才妃 钟华
深秋时节,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在金色的银杏叶点缀下,更加大气、庄重。近日,北京论坛在这里开启了第9届的序幕。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新格局·新挑战·新思维·新机遇”,涵盖了经济、哲学、教育、城市、语言、新闻、企业家等八方面的分论坛。
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其凤在开幕式上表示,本届论坛将主题确定为“新格局、新挑战、新思维、新机遇”,是为了呼唤人文社会科学界引进更具开放性的思想资源,从而描绘更加和谐的发展模式。
世界问题背后的文明危机
对于世界来说,2012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世界多国领导人将举行换届选举,粮食、能源、气候等全球性问题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应对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下的不确定因素,成为本届论坛讨论的重点。
事实上,在过去的8年里,北京论坛坚持“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的定位,会聚全球知名专家共商了“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等主题,不仅推动了亚太地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为全人类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贡献。
小到PM2.5催热空气净化器市场,大到金融危机触动多国经济、政治动荡,“从北京论坛的视角出发,这些危机都可以归结为文明的危机。”周其凤说。
周其凤解释,文明制约着人对自我行为和伦理的思考,在世界问题面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如何在挑战面前联合一致,只能在文明层面上予以解答。
德国图宾根大学荣休教授、世界伦理基金会创始人、主席Hans Kjing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能源危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并非天灾,而是人祸。“遗憾的是,我们还没有找到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但是,作为道德指南的世界伦理至少提供了寻找答案的努力方向。”
在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中,Hans Kjing把多元文化的共同之处称为“同”,但是“同”并不意味着完全复制。“它的前提是尊重宗教和哲学奠定的文化多样性,不能压制善意的有见解之人。这种‘和而不同’的思想应该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得到张扬。”
大学在全球化中的使命
“我有一个信息要在此传达,每个国家都要考虑的比本国人民更加长远。”印度前总统APJ Abdul Kalam指出,解决当下世界的三个危机——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贸易赤字和全球经济衰退、贫困,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大学、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都要参与进来。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Lee C.Bollinger认同这个观点,他表示,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化如此之快,导致人们的认识无法跟上变化的步伐。
“大学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让下一代及时了解新的世界。”Lee C.Bollinger说,他同时提醒要想履行这样的职责,大学必须重新反思在研究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五大洲建立全球化中心网络是哥伦比亚大学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此举也使得哥大成为最具国际视野的大学之一。Lee C.Bollinger深信,全球中心网络工作的开展既能保持学术的活力,也能促使师生们的思考方式发生改变,并将新思想传播回母校,给人以全球化视野下的教育与启迪。
“大学应该帮助人们区分什么是新的,什么看起来是新的东西。”英国科学院院长、牛津大学荣休教授Adam Roberts说,“如果我们想让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新的话,这个思维很危险,因为我们有可能完全扔掉一些过去的想法。”
在他看来,区别什么是真正的新事物,必须建立在对不同国家的历史和社会关系的了解之上。
Adam Roberts指出,英语语系国家正陷入一个认识误区——全球越来越多的人在学英文,而英语语系的人们认为可以省点工夫不学外语。
“这种观点是不对的。”Adam Roberts表示,要想真正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需要从了解他们的语言、历史入手。他所在的英国科学院正在推动相关的外语学习工作,这在他看来“至关重要”。
单靠教育难以改变社会不公
教育是促进世界文明相互理解的关键所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复杂。
本届教育分论坛以“世界经济变化中的教育发展:质量、公平与效率”为主题,与会专家讨论了“教育、劳动力市场与经济增长”、“高等教育财政:成本分担和学生资助”、“教育质量”等议题。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名誉院长、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闵维方教授表示,中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而教育是支撑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力量,同时还要肩负起兼顾公平和效率的重大责任。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Martin Carnoy指出,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大本应有助于带来更好的社会流动性及收入分配平等。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没有使其收入不平等现象有所下降。
他解释,九年义务教育与高校扩招的不均衡,导致了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产生。更多的教育投入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不会降低收入的不平等性。
“单纯依靠教育难以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因为其代价会非常昂贵,并且会影响教育的效率。” Martin Carnoy多次申明,教育的本质目的并非是要消除社会不平等,而是选拔并培养有才能的人,使之更有效地服务社会,在此基础上再去促进社会公平。
Martin Carnoy表示,中国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无法仅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张来减少其社会不平等性,必须借助政府财政政策等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中国科学报》 (2012-11-07 B1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