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
孔融4岁让梨,陆绩6岁怀橘,是传统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博取这么大的名声,代价却小小的,一个不过少吃了几口梨,一个连这点损失都没有,在人家席上顺了几个橘子,被当场抓住,巧言令色了一回而已。
说起来,孔融这点光辉事迹,按理倒是真的属于孝悌之行,只是“好”的程度低了一点,因为长大一点以后,我们看到,在党锢之祸里,他真的跟兄长争着赴死来的。但是,陆绩这点事就不好说了,“二十四孝”中,就属陆绩上榜最便宜。难怪鲁迅后来讽刺说,这是“二十四孝”中最容易效法的,只要有富人请饭,而且席上有橘子,这孝子就当上了。
“二十四孝”的故事和《三字经》,都是传统中国的蒙童读物,本意就是教育儿童守孝道的。而这两位那点光辉事迹之所以被传出来,也主要是因为他们当时年纪小。当然,中国很大,人很多,就算当年没有今天这么多的人,但是上下也有几千万。这么多人,两汉又鼓吹了几百年的孔子之道,出来个把懂事比较早的孩子,特别早慧,能领会到大人的意图,出来装一回小大人,或者本人就是小大人,也不是不可能的。
让孩子像我们红色经典《闪闪的红星》里的潘冬子那样,看着自己的亲娘被人烧死,却拦住大伙别去报仇,这么高的觉悟,对小孩子有困难,但是在梨子和橘子上做点小把戏,还是不成问题的。特别是如果如此这般地一让一揣,就可以得到大人的表扬的话,就更可能了。即便今天物质主义如此盛行的情况下,如果大人的精神激励有足够的力度,也完全可以让孩子暂时放弃一点物质上的好处,做出大人需要的表现来。
但是,这种孩子的孝行故事,早些时候为什么没有?按说提倡孝道,单说两汉,到了孔融和陆绩出世的时候,已经有3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为什么单单东汉到了末年,突然冒出俩孩子有了孝悌的光辉事迹,而且广为流传,以至于载入正史呢?此前,中国也有关于儿童的传奇故事,但是往往与孝道无关,人们如果要鼓吹的话,也是甘罗拜相,项橐反难孔子这样智力型的儿童,怎么这时候突然变了呢?
东汉末年是个乱世。乱世之乱,不仅秩序乱了,规矩也乱了。一般来说,无论实际情况怎样,很多人,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都会认为乱是因为人心乱了。收拾人心,只能从重建道德入手,提倡好人好事,自然属于不二法门。所以,越是乱世,好人好事就越多。好像一时间大伙全都积极起来,全都变好了似的。“二十四孝”的故事被辑录成篇,是元朝的事,但这些故事冒出来,却多为东汉末到三国两晋时的杰作。事实上,所谓的“二十四孝”所录的大部分故事的主角,东汉到三国两晋时的人所占比例相当高,丁兰、董永、黄香、王祥、郭巨、孟宗、江革、姜诗、杨香、王裒,还有我们说的这个陆绩,居然有11个之多,占45%强。其实呢,在这种乱世,理所应当是杀人越货、忤逆不孝的坏人多,否则,怎么叫乱世。
当然,不是太平年景大家都不做好事,也没有好人,不讲孝道,仓廪实而后知廉耻,有钱有粮才大行孝道,是人之常情。但是,什么稀缺提倡什么,这是惯例。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不仅要树大人的典型,更要树娃娃的楷模。于是,一些本来没有大不了的娃娃故事,就变成了英雄事迹。
(节选自《姑妄集》,张鸣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科学报》 (2012-01-16 B4 文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