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http://www.arcadia.edu
□本报见习记者 郝俊
暑假期间,国内多所著名院校依托各自的研究特色和学科优势,纷纷开设暑期学校,接纳八方学子前来学习交流。
自由而开放的暑期学校,让莘莘学子体悟到了些许真正的大学精神。
一放暑假,西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硕士生陈美灵就赶到了离学校千里之外的北京。她此行的目的,是参加“201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怀着些许激动的心情,陈美灵在暑期学校的开学仪式上说,她对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的授课充满期待,也甚感荣幸。
学员求知若渴
一些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院系,也在今年暑期敞开大门,让全国的优秀学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以“开放性”为特色的暑期学校,圆了众多学子的“名校梦”。
复旦大学“凝聚态物理暑期学校”、首都医科大学“转化神经科学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同济大学“生命科学学科暑期学校”、中国科技大学“天文与粒子物理研究生暑期学校”……通过网络搜索,不难看到各种层次和类型的暑期学校正在众多高校中“热力”呈现。
盛夏酷暑又正值假期,学员们能否在暑期学校中静心学习?受邀为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授课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Amy Jordan也曾为此担忧,她怕同学态度消极、敷衍上课,造成课堂效果不佳。
而在实际课堂中,Amy看到了同学们求知若渴的活力。她说,同学们身上展现出来的激情令人鼓舞,而且能很快适应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首都医科大学,从五湖四海来到北京游学的研究生们分秒必争,与神经内、外科的知名专家共同研讨“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理论与实践进展”。
高校奉上学术盛宴
有幸聆听国内外著名学者的讲授,暑期学校的同学们自然不能浪费难得的机会。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暑期学校的20位授课专家中,有14位来自海外并全英文授课,分别讲授“儿童与媒介研究”、“传播学前沿方法”和“新闻传播学前沿理论”三个板块的内容。
为了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更好地学习、交流,暑期学校的教学方式通常“不拘一格”。例如,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暑期学校在开设常规课程的同时,还开办了“儿童、青少年与媒介研究”和“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两个工作坊。
波兰华沙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心理学教授Rafal Ohme对工作坊的教学形式赞赏有加。“普通课堂由于时间的限制,更多的人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也无法获得反馈,所以只能展示给学生一些有趣的研究,介绍一些专业相关的知识,这其实不是真正的教学。”在Rafal看来,真正的教学方式,就应该像研讨小组,大家不仅能够互相交流、深入探讨细节,还能够一起开动脑筋创造更有新意的想法。
在我国较早创设暑期学校的山东大学,则探索出包含学术讲座、技能培训、社会实践、开放实验、国内外交流、双学位班/辅修班等多种暑期学校教学模式,紧追学术前沿的同时,更加注重学员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前沿性、国际化”是诸多高校举办暑期学校的关键词。为此,高校纷纷选择与国外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共同主办暑期学校。
例如,北京大学“第五届微纳前沿技术暑期学校”就请来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系统学会与北大共同主办,并与美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的世界一流大学合作,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和学者讲授微纳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今年,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暑期学校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合办,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倪宁看来,这正是“前沿”和“国际”两个关键词的具体体现。
师生相逢是首歌
参观和联谊活动,同样是众多高校为暑期学校同学准备的“必修课”。
华东师范大学为参加暑期学校的学员安排了一场特别的活动——参观王元化研究中心。展厅内的一块木刻让学员们长时间驻足,上面刻着王元化的一段话:“我是一个用笔工作的人,我最向往的就是尽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做学术的工作就是要寂寞、清苦。”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一位学员在留言簿上写下参观感言:“愿大师风范长存校园,愿大师精神长存师大人心中,愿大师思想感动中国及未来之中国。”
自由而开放的暑期学校,让莘莘学子体悟到了些许真正的大学精神。
参加山东大学“第四届国际犹太文化暑期学校”的田焕云认为,暑期学校所带给他的,并不仅仅是加深对犹太文化的理解,帮助他找到新的研究角度。他更希望通过暑期学校的平台加强与兄弟院校同学之间的联系,因为“与一个人交换思想,你就能获得两种思想”。
为了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建立联系的纽带,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参加“2011新闻传播学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学员特别举办了一场联欢会,国内外老师与学员纷纷亮出才艺,在欢声笑语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暑期学校终于圆满地画上了一个句号。相逢是首歌。虽然很累,却充实着、快乐着。”上海交通大学一位负责暑期学校具体工作的老师,在微博上吐露心声。
面向中学生的暑期学校,则让来年将参加高考的同学提前体验到了大学氛围。刚刚度过17岁生日的阮海博,如愿参加了“清华暑期学校”。这位北京某重点高中的尖子生由此大开眼界,化名为“阮家二少”在网络上大呼:“清华暑期学校的同学全是精英啊,今天我才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小青蛙。”
“清华暑期学校”考试结业后,阮海博为即将到来的高三立下了目标:“我要上清华。”
《科学时报》 (2011-08-11 B3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