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装猿——人类的自然史》,[美]汉娜·霍姆斯著,朱方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张田勘
顾名思义,在美国科学作家汉娜·霍姆斯(Hannah Holmes)的新著《盛装猿——人类的自然史》中,人就是一种披上华丽马甲的动物,并且在种种行为上把自己装饰得比猿类要高雅和文明一些而已。
在此之前,有很多研究人员和学者提出类似的观点,例如美国的贾雷德·戴蒙德(Jared M. Diamond)在1992年出版的《第三种黑猩猩》中,就把人看做是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之外的第三种黑猩猩,因为人与这两种黑猩猩在智力和行为上有极大的相似性。不过,霍姆斯的“盛装猿”的提法为我们了解自身提供了新的证据和不同角度的解读。如果从探索和寻找栖息地、占有和保护领地,以及破坏栖息地和领地来看,人类既胜于动物,又不如动物。
寻找自由的栖息地
为了证明人类就是披上盛装的猿类,《盛装猿》从人的大脑、身体、栖息地、领地观念、生殖、行为和交流等方面与不同的动物作了比较,而不仅是与猿类作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其实人不仅仅与猿相似,也与其他动物的行为方式相同,但在一些行为上破坏性更大。
例如,在追求栖息地的自由上面,人只是比鸟类略强一些。动物也像人类一样会不断地探索繁衍生息的空间,即使是低等的蜗牛。
寻找自由的栖息地在动物来说太普遍了。例如,在没有蠟蜥的加勒比岛的海滩边,也出现了它们的身影,一群蠟蜥栖息在浮木上。而欧洲椋鸟本来只生活在欧洲,但是,现在除了地球上最寒冷和最干燥的地方,处处可见它们的踪影。不过,椋鸟可以靠飞行来迁徙,但蠟蜥是如何迁徙的却不得而知。不过,这也说明,动物寻找栖息地一点不比人类差。
即使在进化的初期,人类也是全球分布最广的物种。今天,除了少数沙漠、冰川及山峰,人类覆盖了整个地表。例如,人类可以生活在海平面之下(荷兰),也可以生活在海拔高度达5000米的青藏高原,而且可以生活在极寒的极地。这也意味着,披上盛装的人类除了在迁徙中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有强有力的工具(盛装)之外,还必须有适应环境的“盛装”,即身体的适应性改变。
领地的比较
披上了盛装的人类也如同动物一样,不仅需要栖息地,而且需要自己的领地,也就是一块不让他人随意入侵的属于自己的地盘。人需要领地的原因其实和动物一样,在熟悉的生态环境下能够更快地完成每天获取食物的工作,同时领地观念降低了发生严重冲突的风险。通过利用栅栏、植物、石头等其他物品标明边界,人类发出这样一个信号:越界者会遭受到攻击。
人类的领地在国与国、家与家、个人与个人之间得到充分体现。但是,考察一下这种领地观念,都是源于动物并与动物极为相似。
《盛装猿》一书比较了人与动物的领地,以及原因。一般来说,动物体形越大,其生存所需的领地越大。一只老鼠需要约9平方米的领地,而一只大象的领地则需要数百平方公里,人类的一小群狩猎—采集者也需要差不多同样大小的领地。
当然,如果以此认为盛装的猿——人类——只如此选择领地还是低估了人的进化。今天,人类的盛装除了衣服、住房外,还包括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在私人轿车这种既是盛装又是领地中,出现了更为有趣的事件。社会学家发现,在停车场中如果你购物回来发现有人的车停靠得与你的车很近,你会感到很生气,因为你会感到自己的领地受到了侵犯。这种心理无论男女,每个人都有。还有一种领地心理是男女有别。男性驾驶员如果看到旁边的车比自己的车更好时,会更快地让出车位。但女性驾车者对这种私人领地和盛装标志的车并不会区分好还是差,更不会体察到车子好坏所显示的驾车者的社会地位差别。
破坏栖息地和领地
既然人在拼命地寻找栖息地和营造自己的领地,就应当对栖息地和领地精心爱护。然而,事实证明,在这一点上,人是一个矛盾体,而且不如动物那样爱护自己的栖息地和领地,这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是,对自己所在栖息地和领地中资源的过分获取和破坏。
动物和人一样也必须要搜寻自己所需的资源来生存,其中食物是第一需求的资源。例如,河狸会弄倒树木,不仅毁坏环境,而且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但是,它们对领地的破坏比起人类来只是小巫见大巫,甚至连小巫都算不上。因为,从智人开始从环境中索取生存的资源时,就在破坏生态。而且,这种破坏是对资源的主动控制,而非像河狸那样是被动控制资源。
人类对环境的索取和破坏是随着掌握了工具而变本加厉的。很多时候,人类对自己栖息地和领地资源的破坏甚至超过了人们的想象。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的逆戟鲸最近开始以海獭为生,科学家对此很难理解,因为对逆戟鲸而言,海獭只是一道开胃小菜。于是,科学家得出了下面一个推论:人类过分捕鲸导致了逆戟鲸食物的短缺。首先,逆戟鲸是以鲸为食的,但鲸类减少了,逆戟鲸不得不把目光转向了斑海豹,后者的脂肪含量较高,能够提供逆戟鲸一两天内所需的热量,结果班海豹的数量锐减。于是,逆戟鲸又转向吃海狮,后者虽然个头比海豹大,但脂肪不多,结果海狮的数量又减少,逆戟鲸不得不把食粮转向了海獭。海獭的味道并不差,只是逆戟鲸一餐至少要吃6只。于是,海獭也岌岌可危。如果海獭没了,逆戟鲸吃什么呢?
这个问题其实是在问人类,如果大量的资源失去了,人类吃什么呢?
现在,人类的生存活动,如建造农场、道路、住房、公共建筑和城市的扩大,已经改变了50%~83%的地球表面,从某种意上来讲,这是人类对自己栖息地和领地的破坏。为了保住自己的栖息地和领地,人类需要做的是,减少自己的生态足迹。显然,这是本书的最大着眼点。
《科学时报》 (2011-08-11 B2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