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是打工仔,取决于自己的聪慧。毫无疑问,实验科学就是要在实验室度过,就是要迷恋实验室。有目的的研究生工作和必须的培训,当然不应该理解是打工。
□王德华
师生关系紧张、恶化是新时代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师生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多面,原因复杂多样。对导师称为“老板”的现象日趋严重,研究生认为自己是“打工仔”、“打工妹”的心态也日趋普遍。
师生关系如果定位在老板和打工仔的关系,是简单化了,但问题就非常严重了。研究生培养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有硬性标准和要求,但这些标准和要求都需要“责任”、“职业精神”、“管理条例”等来约束和保障。如果单纯以发表论文数量(SCI)或点数(IF)作为是否获得学位的要求,在短期内、在特定的背景下是有效应的,但长期看这会严重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果不及时调整,说毁掉这批研究生也不为过。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在某种条件下生产SCI的机器,社会也不需要这些论文生产机器。社会首先需要一个健康的人,需要一个有理性思维的人,需要一个有独立创造能力的学者。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是打工仔、打工妹呢?
1.没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思考能力。无论怎么指导,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如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很难自己提出一个可行的课题,或者很难自己制定一个可行的研究方案。这些学生有些是勤奋的学生、很好学的学生,但就是难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他们最期盼的就是导师给出具体的任务,给出具体的实验方法(方案)。这样在不清楚一个课题的来龙去脉,不清楚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情况下,工作一旦不顺利,内心就很痛苦。如果待遇再不好,就会感觉是在给导师“打工”。
2.课题任务流水线上的兵。有些课题或大牌导师是有详细计划和思考的,每个步骤很清楚,每个环节分工明确。这样研究生到位后,各就各位,按部就班,按照要求完成各自的任务。聪明的学生自然会逐渐搞清楚课题的意义、文章的布局,了解课题的方向和发展趋势。有些学生由于自己个人的原因,缺少主动性和独立思考、挖掘的能力,再加上导师自己心里有数但不说明,这样就会感觉完全是给导师“打工”,除了机械操作,什么知识和技能都学不到。
3.没有明确的培养计划,课题缺或很随意。由于导师没有充足的研究经费保障,没有固定的学术方向或研究领域,甚至没有科研条件,一切靠学生自己折腾,导师等着收获论文。学生除了感觉被“放鸭子”,也感觉是在“打工”。
4.公司里的研究生雇员。有些导师有自己的公司,研究生自然是最好的廉价劳动力。在导师的公司里劳动,这是真正的打工仔、打工妹。前几年上海多名研究生集体炒导师的鱿鱼就很典型。
5.有思想、强压下的打工。有些研究生很有才华,为导师贡献大而快,实验做得好、论文出得快,有时候会受到“强压”而心不甘情不愿地做导师安排的零碎工作。自己有想法但无法实现,辛苦做的是自己认为纯浪费时间的事,这也很容易感觉是在给导师打工。
6.没有学术思想的打工。这些学生类似1的情况。有的导师有些想法,需要学生去摸索,有可能是无用功,有可能是机械工作,所以感觉是打工。最糟糕的是导师也没有明确的学术思想,但硬是安排学生去做一些没有科学价值,或者干脆就是只有经济价值的体力劳动。
所以,研究生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学术思维,发展自己的科学素养,能逐渐具有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是打工仔,取决于自己的聪慧。毫无疑问,实验科学就是要在实验室度过,就是要迷恋实验室。有目的的研究生工作和必须的培训,当然不应该理解是打工。
不可否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些导师对研究生只用不教,这些“老板”是将研究生作为打工仔看待的,但多数导师不是这样的。所以,很多时候研究生成为打工仔、打工妹与自己的能力和学识有关。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科学时报》 (2011-08-11 A3 博客@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