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8月8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中科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简称天山冰川站)50周年庆典暨冰川定位观测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丁仲礼,中科院院士孙鸿烈、程国栋、秦大河、刘昌明、汪集旸、姚檀栋等出席会议并发言。
冰川是新疆重要的水资源,冰川融水占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的25%~30%,在河川径流构成和调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58年,为开发大西北,中科院成立由施雅风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冰雪利用研究队,开创了我国的冰川学研究事业。根据1958~1959年野外考察经验,施雅风认为,有必要建立定位的冰川观测试验站,以便于野外观测试验,对野外考察中的许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1959年,中国科学院冰雪利用研究队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海拔3545米处建立天山冰川站(高山站),开始开展冰川学、水文与气象方面的观测研究。
中科院天山站是我国冰川观测研究历史最长的野外站,也是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开放站和国家重点野外站序列的野外台站。
50年来,天山冰川站为冰川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重点开展了冰川物理学、雪冰过程与气候环境记录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冰川的加速退缩引发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循环过程的变化,给新疆建设布局和发展模式带来深刻影响。通过地面观测考察和遥感技术,天山冰川站查明了新疆不同地区冰川变化,预估了冰川变化对未来水文、水资源的影响,为国家重大决策,西北地区水资源管理与高效利用政策,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王进东)
《科学时报》 (2011-08-11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