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生物仪器制备技术已居国际前沿 |
宁波新芝生物高压气体基因枪开发成功 |

李惠钰
我国的高压气体基因枪是由民营高科技企业——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芝生物”) 独家研制开发的。它的成功开发,标志着国际转基因设备已经打破了个别企业垄断的状况。新芝生物研制开发的高压气体基因枪现在已是“亚洲第一 世界第二”。
前身为宁波新芝科器研究所的新芝生物,通过20多年的发展,由起初的3个人的小企业,发展到现在有百余高科技人才,18000平方米经营厂区,年产值超过3000万的科技型创新企业。如今,国内有关生命科学研究的高校、科研单位,95%以上都使用新芝生物研发与生产的生物科学仪器,世界上也有许多国家在使用新芝生物研发与生产的仪器设备。
从普通的病毒性感冒到癌症、艾滋病、肝炎疫苗的生产研发和实验,细胞粉碎机、超声波清洗机、高压气体基因枪等生物科学仪器,在医疗、制药、化工、食品、农业、防疫、环保、高精仪器设备制造等领域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前,我国的这些仪器全部都要进口,而各个需用单位的有限外汇,使得购买使用维修这些设备成为一种奢望。
现在,宁波新芝生物研制开发的用于动植物转基因研究的高压气体基因枪,已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已初步形成年产台式基因枪820台,手提基因枪80台,细胞粉碎机2900台的生产能力。
六大创新点
新芝生物国产高压气体基因枪的研发成功和在技术上的多项创新是对基因导入研究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该产品的研发技术填补了我国转基因生物科学仪器的空白。
作为新芝生物的带头人,董事长周芳在企业发展之初就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必须要在创新中寻找企业发展的机遇。由新芝生物独立研发生产的高压气体基因枪与国外同类产品比较,在技术及结构上就有六大创新。
第一,产品的样本室采用二体设计。这种设计,使高压气体基因枪能够连续不间断地进行实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可使样本室在长期工作状态下,保持严格的清洁、灭菌要求,大大提高了基因导入率。
第二,样本室采用圆形结构设计,这一设计能使应力分布均匀,结构不易开裂、漏气。克服了国外同类产品容易出现变形和漏气现象。
第三,过压保护装置的设计可以起到有效的安全防护作用。它能够防止系统压力过大时对轰击室的影响,保护系统的安全。采用该装置后,在不抽真空的情况下,也能进行活体小动物、植物、微生物的转基因实验。
第四,爆破而不产生碎片的可破裂膜,稳定性和可靠性好。有3.5-12Mpa多种等级可供调控和实验选用,使DNA射入靶细胞的力度可控。
第五,产品采用的弹性钢模设计,使基因枪技术应用扩大到神经细胞、脑细胞等娇嫩细胞转基因,使样品不会飞溅,可以稳定地将DNA导入靶细胞,比国外的薄膜飞行结构更加稳定可靠。
第六,样品室采用双真空的设计,使试验稳定性大大提高。
在研发中,新芝生物还通过宁波市外国专家局,请到了多名国际基因转导专家指导帮助,成功攻克了一些技术难关,并对公司的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进行培训,使得国产基因枪的功能、质量、操作使用、有效率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周芳表示,国产高压基因枪的研发成功,使得国产替代进口,极大地降低了需用单位的研发、使用成本,为推动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转基因技术研究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基础条件。
产业化经验值得借鉴
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压气体基因枪目前已经获得六项专利,产品通过了国家法定机构检测,技术已经成熟,可以批量投入生产。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相关的科学仪器产业的发展,如:超声波清洗机、超声细胞波粉碎机、高通量组织研磨器、低温恒温槽等的产业化生产。
基因枪的研发成功和产业化实施,也使得公司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学中干”、“产学研”这六个字就是周芳对此作出的总结。“学中干”是技术创新的基石、“产学研”是技术创新的保障。周芳说:“基因枪的研发成功和产业化实施,让我们体会到,产品的技术创新必须要在‘学中干’中才能成功,公司研发基因枪就是在充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在不断地‘干’中取得的。”同时,技术的创新也离不开研究队伍的打造,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放式的研究队伍是公司技术研发的有力支持。
国产基因枪的研发成功和产业化实施,使我们看到,国外的生物仪器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有它独特的先进性、科学性。但是它并不神秘,只要认真对待,全国上下齐努力,我国的生物仪器研发、制造,企业一定能够创造、制造出更多促进生命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生物仪器。
采访手记: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有标杆的引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作为生物产业的标杆,引领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开设“示范工程进展”栏目至今已经报道了10期,内容涉及生物育种、生物农业、林业、海洋生物、生物医药、生物医疗器械等各个领域。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听到许多科技人员攻克难关,自主创新的故事,也感受到在国家政策及财政扶持下,科技型企业发展生物产业时所表现出的决心,也看到科技成果走出“深闺”后,企业所取得的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也有不少企业在面对媒体的采访时却采取回避的态度,原因很简单:“不想抛头露面。”虽然这些示范工程项目都已经结题并通过验收,可实际上是否真的达到预期的目标,是否只是完成了“面子工程”,这可能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投入更多的监管和审核。
《科学时报》 (2011-12-26 B2 技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