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慌!快递不会再“爆仓”
随着2019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落下帷幕,快递业也迎来了物流高峰时期。望着小区里川流不息的快递员和堆积成山的纸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汪寿阳的头脑里也在飞快地进行着一场数字“风暴”。
如何进行交通调配让货品更快到达消费者手中?巨量的货运造成的环境污染又该如何解决?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物流管理研究”的资助下,多年来汪寿阳与一批物流学家和管理科学家在幕后攻关,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系统研究。
如今,他们用一连串的数据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夏鼐:梦圆考古妆成时
推开门,年轻的核物理工作者仇士华、蔡莲珍夫妇呆住了。
身体瘦削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笑容满面,礼貌地起身邀他们落座。之后,夏鼐又简单地向他们介绍了碳十四断代实验室的建设需求,并带领他们去相关科室转了转。
这场再普通不过的会面,却让仇士华夫妇感受到久违的人格尊重。1957年,仇士华和蔡莲珍深陷“反右”风波,成为“人人喊打”的“右派”青年,不能继续在原单位从事科研工作。就在这时,夏鼐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
对于这对夫妇来说,夏鼐改变了他们的一生。而夏鼐在一生中所改变的人和事,实在太多太多。
“微”光照亮铸“芯”之路 记中科院微电子所科研部门党支部
使命引领科研 初心成就梦想 记中科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党支部
党建“筑垒”深空 记中科院空间中心基层党支部
党建科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记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照明党支部
中国跨度——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述评之一
70年光阴,中国以“惊人一跃”实现历史性跨越——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中国跨度,铸就了新中国辉煌的发展历程。 这样的跨度,源于一个先进的政党,源于一个优越的制度,源于伟大的中国人民。
中国高度——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述评之二
3000米,这是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的最大飞行高度; 6000米,国内首架大型双发长航时无人机成功首飞; 数百公里的太空轨道,神舟飞天、北斗组网,中国卫星自由徜徉; 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嫦娥四号首探月背,五星红旗格外鲜亮…… 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无数梦想拔节生长,美好希望竞相绽放。
中国速度——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述评之三
这是令世界惊叹的中国故事—— 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半日往返千里;首台千万亿次超算“天河一号”,运算1小时相当于13亿人同时计算340年以上;5G开启商用,半秒能下载一部影片…… 这是让世界惊艳的中国成就—— 今日之中国,1小时能创造超百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大约1.5亿斤粮食,新建近500米高速铁路,处理约600万件快递,往来货物贸易额超过5亿美元……
中国深度——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述评之四
3658米,国产钻井平台的最大作业水深,“可燃冰”喷薄而出; 7018米,中国探钻新纪录,地球母亲的“心跳”在此律动; 10767米,洋底下潜的新标杆,万米深海从此打开大门。 从“解锁”深层页岩气田,到科学开发城市地下空间,从不断鼓励原始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到强调以科技夯实国家强盛之基……70年岁月荏苒,几代人前赴后继,镌刻下一个又一个中国深度。
中国气度——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述评之五
“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70年沧桑巨变,世界见证中国前行的铿锵步伐——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前所未有走近国际舞台中央。中国声音激荡,彰显东方大国的不凡风范。 与178个国家建交、已与136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写入联合国决议……
中国温度——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述评之六
70年风雨历程。从“一穷二白”起步,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各项事业出发点和落脚点,无悔的征程见证着一个伟大政党的温度。 70年峥嵘岁月。向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愿景不懈的奋斗,记录着一个新生政权的温度。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社会进步一日千里,中国温度始终如一。
“一堆一器”背后的“硬核”底气
离北京核心区40多公里的西南郊,有一座因核兴建的新镇,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就坐落在这里。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7位曾在这里建立功勋。
这是一种骄傲的存在。原子能院建成后,以第一座反应堆和第一台加速器的建成为标志,新中国进入原子能时代。以此为基础,原子能院在我国“两弹一艇”研制攻关中作出历史性贡献,被誉为我国核工业的“摇篮”和“老母鸡”。
中关村:中国改革创新的“金名片”
王选、陈春先、纪世瀛……在中关村的创新史上,这是一批“不在江湖,江湖依然有传说”的先行者,他们代表了那个开拓创新、奋勇进取的激情岁月。
旷视科技、寒武纪、地平线……在中关村新时代的创新谱里,这是一批在“高精尖”科技领域开疆拓土的“独角兽”企业,代表了产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营造创新氛围,培育创新土壤。一系列重大成果和新锐企业的诞生,离不开中关村这片创新创业的肥沃土壤。
中关村:创新脚步从未停歇
新中国建立伊始,这里是京郊的自然村落,只有农舍和菜地。中关村闻名于世,始于1953年中科院研究所的进驻,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在这里奠基。70年间,高等院校在这里落地生根,科研院所在这里抽枝散叶,高新企业在这里迭代升级,中关村成为中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科技条件最为雄厚、科研成果最为丰富的区域,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进入新时代,作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载体,中关村正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殷鸿福:问道争朝夕 治学忌功利
“舍得了功名,耐得住寂寞,坐得稳冷板凳”,这是中国地质大学殷鸿福院士给当代学术开出的“药方”。今年夏天,84岁高龄的他不顾35摄氏度的高温,奔波于全国各地讲学,再次用实际行动为“问道争朝夕,治学忌功利”作出注解。
潘君骅:一生追光
潘君骅常说:“推公式不是科研的全部,必须动手去试。”在他的带领下,苏州大学团队研制完成了中巴合作资源3号气象卫星的主光学系统、对日观测软X射线望远镜原理样机光学部分等项目。完成项目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光学界的优秀人才。
92岁黄克智每天工作六七个小时:成就出于勤奋
黄旭华:在国家需要中找到人生方向
海南岛70年巨变:荒岛变热土 击楫远航立潮头
南粤谱写新篇章 敢为人先再出发 广东70年跨越式发展纪实
从海防前线到发展高地的历史奇迹
浙江:初心似锦照红船 之江潮起再扬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