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专项 更多>>   

还北运河一片生机

鸬鹚、苍鹭、赤麻鸭……看到北京沙河水库的水鸟日渐增多,前来拍摄的观鸟爱好者络绎不绝,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生态中心)研究员魏源送感到十分欣慰。

作为国家“十一五”时期确定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旨在为中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魏源送牵头负责的“北运河上游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综合示范”项目(以下简称北运河项目),则是“水专项”“十三五”时期在京津冀区域开展的综合调控重点示范项目,下设4个课题,由16家单位承担,300余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生态中心负责沙河水库课题。北京沙河水库水环境改善,正是该项目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向水污染宣战丨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丨修复河道型水库水生境

探月工程 更多>>   

飞天逐梦 写就嫦娥史诗

近日,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抵达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正式“入驻”月球样品实验室。至此,嫦娥五号任务由工程实施阶段正式转入科学研究新阶段,为我国首次地外天体样品储存、分析和研究工作拉开序幕。

自2007年嫦娥一号任务实施以来,我国探月工程按照“绕”“落”“回”三步走的计划砥砺前行。

作为“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是我国探月工程的倡导者、推动者,也是重要的参研部门之一。栉风沐雨二十余载,中国科学院的“嫦娥”人不仅为探月提出了明确的科学目标,也为实现工程目标提供科技支撑,书写出史诗般的“嫦娥”故事。

从发起到实施:瞄准国家需求丨从绕月到着陆:举全院之力提供支撑丨从探测到研究:瞄准未来科学前沿

一体化应对体系 更多>>   

布设捕捉病毒的“捕鼠夹”

1个数据平台、3支疫苗、3个抗体药物……这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给出的答卷。在这次科技战“疫”中,微生物所十余年磨一剑,打造的新发突发传染病“一体化应对体系”表现突出。

对相关科学家来说,这是一场遭遇战,但绝非无准备之仗。

“七箭”齐发丨十余载磨剑丨上医治未病

油气勘探 更多>>   

让油气软件“硬”起来

近日,从新疆油田传来喜讯,其部署在准噶尔盆地东部的探井康探1井获重大突破。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准噶尔盆地常规、非常规石油资源量近100亿吨。这一发现改写了准噶尔盆地近30年无重大油气勘探发现的历史。

“康探1井就是用我们的软件进行解释评价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教授李清宇对《中国科学报》说,“油气开发中,评价储层物性参数,确定储量及评价开发效果不可或缺,没有这类软件就会受到制约。”

粗放开采时代过去了丨有它才能有底气丨突破技术“制约”丨瞄准油气行业迫切需求

高端数控 更多>>   

高端数控:当好中国制造最强“大脑”

长久以来,中国的数控系统企业始终在夹缝中求生存,因为数控技术垄断,市场一直被日本、德国等一线数控企业牢牢把控。

高档数控系统作为高档数控机床的“大脑”,是决定其性能、功能、可靠性和成本的核心关键部件。国外对我国国防工业急需的高档数控系统,至今仍封锁限制。

为摆脱这种状况,“十一五”期间,国家启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04专项”)。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院沈阳计算)主持承担并完成了重点任务“数控系统”中的一系列相关课题。

由点到面的改变丨数次核心技术突破丨提高中国制造话语权

 
 中国艾滋病疫苗“胜算”几何?
港珠澳大桥 更多>>   

港珠澳大桥“强筋健骨”的奥秘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广袤而神秘的海洋给予人们无限想象,但它同时又是具有强腐蚀性的严酷自然环境。港口码头、石油平台、钢桩、桥梁等,如何乘风破浪、更持久地坚守?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面向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从上世纪90年代初即开始研究海洋工程重腐蚀防护技术。两年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通车,保障其达到120年耐久性设计要求,金属所提供的桥基钢管复合桩系列防腐蚀解决方案功不可没。

大型工程的考验丨为大桥上“双保险”丨可行可靠

“奋斗者”号 更多>>   

“奋斗者”号:从国产到“国创”

10909米!11日10日,“奋斗者”号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的国家。

在此之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全海深潜水器是2019年完成万米下潜的美国“极限因子”号,载人舱可搭载2人。“奋斗者”号搭载了3名潜航员。要实现这一目标,原有技术已不适用,只能超越“极限”,发展创新技术。

“以前我们讲国产化,还是在追赶别人,现在已经不仅是国产,而是国创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研究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舱项目负责人杨锐告诉《中国科学报》。

实际上,“奋斗者”号这个国之重器全身上下都是打破纪录的“国创”技术。

向“无人区”进军丨有勇有谋的“奋斗者”丨“只有岗位、没有单位”

◎开栏语

 

“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从深空到深海,从能源到交通,从通信到制药……长期以来,中国科学院在前瞻部署和牵头组织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同时,还积极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围绕国家重大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行业的迫切需求,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和担当精神,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战略支撑作用。

中国科学报2020年11月30日起开设“国之重器中的中科院力量”栏目,从若干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项目切入,展现中国科学院在国之重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