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阳 冯丽妃 辛雨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2-30
选择字号:
布设捕捉病毒的“捕鼠夹”

 

■本报记者 李晨阳 冯丽妃 见习记者 辛雨

1个数据平台、3支疫苗、3个抗体药物……这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给出的答卷。在这次科技战“疫”中,微生物所十余年磨一剑,打造的新发突发传染病“一体化应对体系”表现突出。

对相关科学家来说,这是一场遭遇战,但绝非无准备之仗。

“七箭”齐发

在抗击疫情中,微生物所凭借“一体化应对体系”在疫苗与抗体研发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研发出国内首个获批临床试验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目前该疫苗已在乌兹别克斯坦启动Ⅲ期临床试验;开发出的中和抗体CB6已获得中美相关部门的临床试验许可,在两国同步开展Ⅰ期临床,并已在美国开展联合疗法Ⅱ期临床试验;转化了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合作研发的新冠和埃博拉病毒的双价VSV载体疫苗,有望实现一针防两病的功效;黑猩猩腺病毒疫苗也已经于11月中旬开展临床试验,目前Ⅰ期试验正在进行中……

而这只是微生物所战“疫”成绩单的一小部分。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的研究团队主要从7个方面主动出击。”该所中科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施一告诉《中国科学报》。这7个方面分别是疫苗和抗体研发、数据平台搭建、药物筛选、病毒溯源、环境监测和病毒检测试剂盒开发。

疫情暴发后,微生物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依托其国家微生物数据中心,第一时间把新冠病毒的各类数据在网上公布,让科研工作者、医务人员、企业和公众都能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微生物所科研人员率先发现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使用相同受体ACE2,并首先揭示S蛋白与受体ACE2在原子层面的相互作用机理,相关数据第一时间在该数据平台发布,为各国科研人员开展病毒异变、病毒溯源以及病毒进化等研究提供了巨大帮助。

药物筛选方面,微生物所分别着眼于老药新用和新药开发,不仅为临床上使用更多的老药提供了思路,也在探索广谱性的抗病毒药物,为应对未来的新发传染病风险做好药物储备。

此外,微生物所还继续致力于新冠病毒的分子溯源工作,同时锁定了一批潜在可感染物种,并在其中寻找可能的中间宿主。他们还证实常规的消杀手段可以消灭这种病毒。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施一说,“如果没有富有经验的团队,没有这样一个成熟的平台,我们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这么多工作的。我们病原室在高福院士的领导下,一直对标‘四个面向’的要求。”

“瞄准人民生命健康、国家重大需求,对准经济主战场而选择科学家的研究题目,解决发展中的‘卡脖子’和‘卡脑子’基础科学问题。国家现实问题解决了,再上一层,解决的就是国家科技前沿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高福对《中国科学报》说。

十余载磨剑

“人类与病毒的关系,就像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那样,汤姆和杰瑞一起玩,各有胜负,缠斗不休。”高福说。基于这个认识,2004年到微生物所筹建实验室后,他就开始布设“捕鼠夹”。

自那时起,高福带领微生物所病原体科研团队逐步打造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一体化应对体系”。这个平台是在实战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从禽流感到埃博拉,从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到寨卡,他们打了一场又一场硬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12年,MERS病毒在中东地区引发疫情。这是继SARS病毒之后,第二个能导致人类严重传染病的冠状病毒。2015年,高福带领团队对韩国输入我国的一个病例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MERS病毒重组的存在,意识到MERS未来可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因此迅速部署相关研究。随后,微生物所成功研制出MERS病毒重组亚单位疫苗,并将这项技术转让给有关公司。这种疫苗是一个全新的设计思路,有专利保护,相关文章今年初发表在《细胞》上。

“科学问题一定要和社会问题有效对接,要坚持通过顶级文章向世界发布中国科学院优秀成果,实现‘顶天’的学术成果围绕‘落地’的科技产品。”高福说。

他还表示:“一体化应对不但强调科研联合,更强调第一步就秉承研产不脱节、不分期,以上市可用为目标导向的原则。病原室培养了一批像施一这样勇于探索前沿、开拓领域的青年科学家,也培养了像严景华那样专注科研成果转化的专家。如今,病原室在产学研结合上具有强大优势。”

上医治未病

新发突发传染病“一体化应对体系”,应对的不仅是当下的困局,更有未来的风险。

“今后我们第一要做的,还是监测,盯紧野生动物携带的病原体向人类扩散的动向;第二搭好平台,搞好基础研究,打造好应对传染病的科技武器。”高福说,“传染病对人类的进攻不会停止,把‘一体化应对体系’建好、用好,我们就有了严阵以待的资本。”

上医治未病。高福说,科技防控的目标是让未来的疫情“未见已可控”。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应当肩负起这个责任,通过溯源网络建立起科技预警体系,在传染病进入国门前或在人群中尚未形成显著传播时展开及时应对;通过研发广谱药物与通用疫苗在人群中建立起免疫保护的防线、做好应急药物使用储备,这样才有底气把传染病微小的火苗及早扑灭。尤其是“通用疫苗”这一类充分体现“四个面向”精髓的重大任务,更需要科学家开拓思路、跨领域联合攻关,不但立足于病原研究,更从人类自身的免疫研究中寻求最优答案。

多年来,微生物所在传染病领域布局的工作,一直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等的支持。而中国科学院独特的建制化优势,也提供了很大的助力。“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不仅需要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流行病学等领域的研究者,还需要生态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等学科的学者加入。”施一说,“在中国科学院,我们有更多机会组建大型的、多样化的团队,更好地迎接未来挑战。”

《中国科学报》 (2020-12-30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