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年,谣言像病毒一样在法国蔓延:贵族动员匪徒袭击村庄、毁坏庄稼、恐吓农民,试图压制政治动荡。这一切都不是真的。但由此引发的恐慌和动乱,即所谓“大恐慌”,助燃了法国大革命,并引发了一场至今仍让历史学家产生分歧的辩论。
图片来源:Fine Art Images/Heritage Images/Getty
?
是有意推动革命的努力散播了谣言吗?还是谣言是在真正的恐惧驱使下自发出现的?现在,科学家用流行病学方法解开这个谜团。根据历史记录和为追踪流行病而开发的模型,研究人员认为,制造恐慌的根源是理性的,而非情感的。8月27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论文作者之一、法国巴黎第八大学的经济学家Antoine Parent说:“我们成功找出了‘大恐慌’传播背后的逻辑。”
意大利罗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Walter Quattrociocchi表示,利用数据客观地衡量社会事件“是研究人类动态的新范式”。“所以,这是科学,而不仅仅是推测。”
1789年7月和8月在法国蔓延的阴谋传闻,导致农民们涌入城堡并销毁土地登记册。在某些地方,土地登记册是当地领主地产所有权的关键凭证。这些事件是法国大革命早期的决定性时刻之一。
作为分析的基础,研究人员参考了法国历史学家Georges Lefebvre在1932年出版的一本书,书中汇编了一些信件和其他文件,表明了谣言是如何从一个地点传播到另一个地点的。
他们还利用历史路线图来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这些信息使他们能够绘制出谣言从一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的详细地图。“我们将其视为一种流行病的传播网络。”论文作者之一、意大利米兰大学的物理学家Stefano Zapperi说。
然后,研究人员使用一个为研究病原体传播而开发的数学模型,来分析这些骇人听闻的谣言传播的速度、遵循的路线,以及哪些地点最容易“感染”这些无稽之谈。
研究显示,“大恐慌”始于一个谣言快速传播的阶段,在达到顶峰几天后便迅速平息——这一模式与病毒性流行病相似。根据数据,研究人员估算出基本再生数(R0),这是流行病学家用来表示在完全易感的人群中,一个感染者平均会感染多少人的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基本再生数为2——任何大于1的数字都意味着流行病预计将呈指数级增长,直至达到峰值。
研究人员表示,那些最容易接收谣言的地点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特征揭示了其传播背后的合理性。例如,在销毁土地登记册会使封建领主丧失财产所有权的省份,对谣言的易感性要高于其他省份。这表明,制造恐慌的行为蓄意针对了那些销毁土地登记册会产生更严重后果的地区。
识字率较高的城镇也比识字率较低的地区更有可能经历“大恐慌”,这与“谣言大多是由被情绪驱动的无知农民传播”的观点相悖。
尽管Quatrociocchi认可该研究的严谨性,但他对将流行病学模型应用于谣言传播提出了质疑。“被感染只是一个概率问题。”他说,而谣言传播可能是蓄意的。
对此,作者回应说,该研究考虑的是谣言从一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的传播,而不是人际间的传播。“一个城镇由成千上万的人组成,如果一个城镇被谣言‘感染’,它就变成了一个可以用流行病学模型来研究的概率事件。”Zapperi说。(来源:中国科学报 文乐乐)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