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息系统动力学理论框架,助力智慧法院及多领域信息化发展 Engineering |
|
论文标题: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Dynamics
期刊:Engineering
DOI:https://doi.org/10.1016/j.eng.2022.04.018
微信链接:点击此处阅读微信文章

来自人民法院信息技术服务中心许建峰、中国政法大学刘振宇等多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发表题为“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Dynamics”(信息系统动力学的基础和应用)的研究性文章。该团队成功建立信息系统动力学基础理论框架,为大规模复杂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等提供全新范式,并在中国智慧法院体系工程中得到验证,成果显著。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系统日益复杂,其动力学研究却因缺乏数学基础和分析框架进展缓慢。此前研究多为定性,或未以数学指标为基础,难以形成合理研究范式。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团队进行了多方面探索。
在信息空间框架构建上,研究团队融合现实世界与信息系统,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成果,构建出涵盖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环节的框架结构。信息从现实世界经采集、传输、处理汇聚到数据空间,再逆向作用于现实世界,信息流驱动着现实世界与信息系统的交互。
在信息度量数学基础方面,研究团队完善客观信息论,提出信息的六元组模型,将信息定义为从现实世界对象到信息空间对象的数学映射。由此推导出信息的客观性、还原性等五个基本属性,并依据溯源性、完整性等原则,定义了信息容量、延迟等 11 个度量指标,这些指标与经典信息科学理论紧密相关。
研究团队还提出信息系统的度量功效和动力构型概念。通过 11 类度量建立信息系统的度量功效,形成完整动力构型,展现信息系统各环节在信息流作用下的运行和功效机制。并且,根据实际需求可形成简化动力构型,为信息系统动力学发展提供广阔前景。

图1. 信息系统完整动力构型。
该理论在中国智慧法院体系工程中应用效果显著。中国智慧法院建设规模庞大,涉及众多法院、法庭和协同部门。运用此理论后,关键效能指标提升明显,如司法大数据平台数据资源总量上升、法院办公平台平均响应延迟下降、视频网络覆盖率提高等,有力推动了法院信息化发展。这一理论也适用于电子政府、智慧城市等大规模信息系统体系,有望为更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带来新突破。
引用信息:
Jianfeng Xu, Zhenyu Liu, Shuliang Wang, Tao Zheng, Yashi Wang, Yingfei Wang, Yingxu Dang.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Dynamics. Engineering, 2023, 27(8): 254–265

Open access
开放获取全文
https://www.engineering.org.cn/engi/EN/10.1016/j.eng.2022.04.018
更多内容
李静海院士团队:未来数据系统的逻辑与架构
清华大学团队展望 6G 通信创新方向:从系统视角推动技术变革
中南大学喻海良教授团队成功制备高强度高延展性纯镍薄板
任南琪院士团队:β-环糊精生物炭助力人工湿地高效脱氮
通知:补充征集AI for Engineering专题选题 | Engineering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