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asayoshi Tonouchi 来源:《光:科学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5/10/29 15:33:00
选择字号:
太赫兹技术实现PN结深度纳米级“无创体检”

 

导读

在半导体制造领域,精准测量硅片中埋层PN结深度一直是工艺优化的核心难题。传统检测手段依赖破坏性采样,不仅效率低下,还造成晶圆损耗。日本大阪大学与韩国三星公司研究团队近期提出的太赫兹发射光谱(TES)技术,以非接触方式实现了5纳米级分辨率的深度测量,为行业带来颠覆性解决方案。本文将从技术原理、实验验证、产业价值三方面解析这一突破,并探讨其未来挑战与潜力。

该文章近日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上,题为“Non-contact and nanometer-scale measurement of PN junction depth buried in Si wafers using terahertz emission spectroscopy”。

研究背景

在三维晶体管(如DRAM中的埋沟道阵列晶体管)制造中,PN结深度与耗尽层载流子动态直接影响器件性能。传统检测手段如二次离子质谱(SIMS)虽精度高,但需破坏性采样且耗时,难以满足现代半导体工业对快速、无损、全晶圆检测的需求。行业亟需一种“无创”技术,既能精准“透视”硅片内部结构,又能适应量产节奏。

研究亮点

技术原理:太赫兹光谱的“穿透力”

研究团队提出的太赫兹发射光谱(TES)技术,通过飞秒激光激发PN结区域的光生载流子,利用其在耗尽层电场作用下的瞬态漂移电流辐射太赫兹波(图1)。通过解析太赫兹波的幅度衰减规律与相位极性变化,可同步反推结深与电场方向。这一技术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其一,非接触特性避免晶圆损耗;其二,当前系统分辨率达5纳米,超越传统方法精度;其三,支持全晶圆扫描,适配产线级检测场景。

图1. PN结深度的非接触式检查

实验验证:精度与可靠性的双重背书

为验证技术可靠性,团队对8组不同结深(120–200纳米)的硅片样本进行测试(图2)。实验显示,在400纳米波长激光激发下,太赫兹波振幅随结深增加呈指数衰减,与理论模型高度吻合(图3)。通过时间域波形噪声分析(4–8皮秒区间),系统信噪比可稳定分辨5纳米级深度差异。此外,调整激光入射角度(如45°)可进一步优化灵敏度,结合太赫兹光电倍增管等新型探测器,未来分辨率有望突破至1纳米级。

图2. 实验样品

图3. PN结的太赫兹辐射

产业价值:成本、性能与可持续性三重收益

从实验室到产线,TES技术展现出多重应用价值:在工艺端,实时反馈PN结深度数据,可优化三维晶体管设计,缓解短沟道效应;在成本端,避免破坏性检测的晶圆损耗,单次检测成本降低;在可持续性层面,减少废品率与资源浪费,推动半导体制造绿色转型。

总结与展望

太赫兹发射光谱技术将实验室级的精密测量推向产业前线,其非接触、高分辨的特性,或成为3D集成器件制造的“质检新标尺”。随着检测效率提升与生态协同(如与工业物联网平台联动),这项技术有望推动半导体行业向高效化、数字化、可持续化加速迈进。(来源:LightScienceApplications微信公众号)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377-025-01911-0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真正有助于缓解便秘的食物是它 我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完成在轨测试
新型光电神经网络架构让光电计算精度更高 神秘宇宙“斑点”究竟是什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